【序】
中庸何為而作。
大山曰:子思之時,去聖遠而異端起,高者騖於虚遠,卑者淪於汙賤。子思憂之,作此中庸,使之無過不及。
人心、道心
退溪曰:湛氏格通訓危為大,微為滅,而曰人欲張大則天理微滅。其乖舛蓋不足深辨。若羅氏困知記則又謂:‘道心,性也;人心,情也。至静之體不可見,故曰微;至變之用不可測,故曰危。’此其為説頗近似,非湛氏之比,然其為害則為尤甚矣。夫限道心於未發之前,則是道心無與於敍秩命討,而性為有體無用矣;判人心於已發之後,則是人心不資於本原性命,而情為有惡無善矣。如是,則向所謂不可見之微、不可測之危,二者之間隔斷横決。欲精而察之,則愈精而愈隔斷;欲一以守之,則愈一而愈横決。其視朱子説體用、精粗、工夫、功效,該貫無遺者,為何如哉?
問:耳目口鼻之欲生於形氣,謂之人心,曰危者,恐其流盪之謂也;惻隱羞惡之端原於性命,謂之道心,曰微者,恐其消亡之謂也。是以人心欲其無過,則節制之為貴焉。道心欲其無不及,則擴充之為貴焉。即所謂制人心充道心者是也。今栗谷曰:‘人心者,審其過不及而節制之也。’又曰:‘由其過不及而流於惡耳。’又曰:‘以道心裁制而不使之有過不及焉。’夫聲色臭味之欲過,而後流於惡,曷嘗不及而為惡哉?故可憂其過而不可憂其不及也。栗谷之説無乃因‘允執厥中’之語而差誤耶?
南溪曰‘過而後流於惡,曷嘗不及而為惡’一段,雖似生新可好,而竊恐其不然。程子曰:‘人生氣稟,理有善惡。’其所謂善惡皆天理者,亦過不及為惡之意也。夫理之本然純善而已,曷嘗有所謂惡者哉?特其所乘之氣有清濁之異,發用之際,或過或不及,以至於惡耳。然其過不及雖是氣之所為,而流行之理亦無所不在,是理亦隨氣而有變也。蓋道心既原於性命之正,又乘其本然之氣,故亦純善而已。或是道心而間以私意,則是人心也,不可以道心名之。人心雖亦本於天理,只是掩乎形氣之私,故始有過不及,而流於人欲矣。其飢食寒衣初無善惡之可名,而從於道心則難,流於人欲則易,是過不及之理實與在焉。此先生專以此屬之人心者也。程子所謂‘氣稟’,即朱子所謂‘形氣之私’,但所主而言者,少有偏專之異耳。然則其屬之人心,豈非明白正當,顛撲不破,而其不為‘允執厥中’之語所誤,明矣。若以流於惡者全屬之過,而無與於不及云,則是非愚者之所知,而亦異於程子之意也。
問:栗谷曰‘人心易流於惡,雖善亦危’。夫人心不可謂之善,亦不可謂之惡,有道心以節制之,則便歸於善;由人欲而縱之,則便流於惡。善則是道心,惡則是人欲。故既曰善,則惟恐其微而已,安得謂善亦危哉?又曰‘四端即道心及人心之善者也’。夫天下之善一也,安有道心之善、人心之善之别哉?食色固與義理不同,而以義理之心食色之,則食色雖私,食色之心公也,豈以一己之私而掩天下之公哉?斯與直發於君臣父子者一而已矣,如何曰人心道心?舜禹之際,只以危微言之;至朱子,又以公私言之,俱未見有以善惡論之者。但朱子曰:‘人心私而或不善,道心公而無不善。’許白雲亦曰:‘人心可善可惡,道心專善無惡。’皆與栗谷説少異。栗谷始舉道心有善無惡,人心有善有惡之説。道心之善固無論矣,所謂人心之善,指當食而食,當衣而衣之類。惡指因衣食之念,流而為惡之類。夫飢食寒衣,雖人之所不能無者,便是形氣私有底物,謂之非惡則可,豈可直謂之善哉?然則大舜何以不謂善而只曰危,朱子何以不謂善而只曰私耶?此是彰明較著無可疑者,先生所謂‘雖善亦危’及‘人心之善’等語,其病録包在於人心有善有惡之中。來諭所謂‘人心不可謂之善,亦不可謂之惡’,甚善,甚善。第所謂‘義理之心食色之’之云,與‘發於君臣父子者,其為道心雖曰一矣’,而間有些子不同處。今人飢而思食,寒而思衣,只是人心;必其知飢之當食而食之,寒之當衣而衣之,這便是道心,即所謂以‘義理之心食色之’者。然是則可謂以道心精察於人心,不以口飢而食之,必知其當食而食之,是道心精察人心也。豈可以均是道心之故,而與直發於君臣父子者比而同之?發於君臣者,纔發便是道心;發於衣食者,纔發便是人心,而知其所當衣食而衣食之後方為道心,不亦有間於彼耶?且先生所謂人心之善,雖以飢食寒衣不可唤做惡,故謂之善,亦豈不知以義理之心食色之之為道心哉?○久庵曰:人道只是理氣,只就人身上言,故言人言道,吾家緊要固在於此,而老釋許多病痛正坐於此,見未得透也。手持足履,何莫非人也?而必手容恭、足容重,然後為道。運水搬柴,何莫非人也?而運得是、搬得是,然後為道。詩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人是物,道是則,本非難曉之説。但一心也而人與道兼言之,故惹起後人許多疑惑也。朱子曰:‘只是〔這〕一個心,知覺從耳目上去,便是人心;知覺從義理上去,便是道心。’反覆此説,‘大小大快活’。或以道心為未發,人心為已發,然則道只在於未發之前,不行於已發之後。其所謂道,無用之長物;其所謂人,血肉之一塊,決非吾儒之説。或以為發道心者氣也,原人心者理也。又曰‘發者氣也,所以發者理也’,此則理只為前所以然之故,而於後所當然之則,脈絡不通,雖與前説有間,直百步五十步之間耳。惟退溪氣發理發之説,與朱子千載相符,其惠後學大矣。但剖判之極,疑於四端自為一情,七情自為一情,無二者相配而為達道之妙,此似未瑩。四端之為四端,七情之為七情,亦有説乎?曰:有之。人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為生,故以性命言之則陽為健,陰為順,曰仁木、曰禮火、曰義金、曰智水,與無不在之信土為五。以形氣言之,則陽為魂,陰為魄,曰肝木、曰心火、曰肺金、曰腎水,與無不資之脾土為五。仁之發為惻隱,禮之發為辭讓,義之發為羞惡,智之發為是非,而信實乎其中矣。肝之發為喜為愛,心之發為樂,肺之發為怒為惡,腎之發為哀為欲,脾思乎其間矣。四端七情相為經緯,無一毫參差矣。曰:以喜愛屬木,則聞命矣,樂何以屬火?怒惡屬金,則聞命矣,哀欲何以屬水乎?以喜愛屬木,則樂之發散在外,自當屬火。怒惡屬金,則哀之痛切向内,自當屬水。欲則其義又别,水之為行於時為冬,於性為智,有終始之義;喜怒哀樂愛惡之六情,皆生於欲而成於欲,故屬之水也。蓋物感情應,彼此相盪,故言喜則必有怒,言哀則必有樂,言愛則必有惡,皆分陰分陽對待言之。而欲獨無對者,欲之一情自含兩端,故火臟空一位以見互為終始之義,此皆自然而然,非假人為湊合而成也。大抵五行取類,或以舒慘,或以終始,或以發散收藏,不一其端。惟觀其所見如何耳,不可執一而論也。
問:人心生於形氣,道心原於性命,其來歷苗脈,自其根本而已不同,但如飲食男女之得其正者,飲食男女是人心,得其正是道心,如此處何以分?
大山曰:分而言之,自人心而收回,雖得其正,而畢竟是人心之收回者也。自道心而放去,雖失其正,而這畢竟是道心之放去者也。然合而言之,人心收回乃是道心為之主,雖謂之道心亦可也。道心放去乃是人心為之主,雖謂之人心亦可也。○纂注增補朱子論人心道心有數説。以人心人欲、道心天理為言是一説;以微有把捉意思為人心,自然從容中道為道心是一説;中庸序是一説,是晚年定論。
先言人心。
問:‘人心處道心之先者,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故然歟?’退溪曰:‘人於日用之間易發,而最先者莫如人心,故云爾。’
惟危、惟微
問:‘危字、微字,通衆人言之故如此。若在聖人分上,則人心本安而不危,道心本著而不微,不待著工夫,然後乃不危不微也。’東巖曰:‘來説亦善,然“惟聖罔念作狂”,亦合有惕然警懼而精而一之者,但不比學者工夫之有痕迹耳。’
虚靈知覺
釋疑:虚者所以能受,靈者所以能應。能受而應,故有知覺之理。○尤庵曰:以知覺屬心,此朱子一生説。而一處又以知覺屬智,此處不可不仔細分辨。竊謂前所謂知覺是汎言心之‘虚明不昧’,後所謂知覺是孟子注所謂‘識其事之所當然,悟其理之所以然’者,故有屬心屬智之異也。○静觀齋曰:虚靈知覺,合而論之,則虚靈是心之體,知覺是心之用。而若於其中又細分之,虚則主理言,而氣在其中;靈則主氣言,而理在其中。而其所以一虚一靈者,無非理之所為也。○葛庵曰:虚靈知覺不可混淪作一義看。蓋總而言之,則虚靈體而知覺用也;析而言之,則虚所以俱衆理,靈所以應萬事,知覺所以能裁制者也。○農巖曰:人之生也,聚五行精靈之氣以為心,既有是五行之氣,便有是五行之理,是則所謂性也。而氣之所聚,便自虚靈,於是乎有知覺之名,而知覺上面所乘載而運用者,又莫非此理,則固未有無理之知覺也。使其無理,則所謂知覺者,亦同無星之秤,而無貴於知覺矣。是以言知覺之大用,則雖不可外理而為言,求知覺之本色,則又不可捨氣而他求。○朱子云:‘所覺者,心之理;能覺者,氣之靈。’今且以孟子良知之説明之。孩提及長而莫不知者,是能覺也;愛親敬長底道理,是所覺也。此個道理,乃心中所固有者,故曰‘心之理’也。人多以所覺為所以覺之理,則非朱子之旨。朱子又言‘所知覺者是理,理未離知覺,知覺不離理’,亦是此義。知覺與理蓋有能、所之分,然非知覺,則理何所發見?非理則知覺個甚底?此理與知覺不相離者,然也。○大山曰:虚靈是未發底知覺,知覺是已動底虚靈。故單言則兼體用,惟對待説時,相為體用。○單言虚靈,則如心分本虚,應物無迹,如此心之靈,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皆以虚靈二字兼體用言。單言知覺,則如未發之前知覺不昧,如不言知此事,覺此理,但言知覺在,何害其為静?此以‘知覺’二字通體用言。惟兼言虚靈知覺,則又當以虚靈為體,知覺為用。
問:虚靈體,知覺用,然静而知覺不存,則昏昧冥漠,失其所以為體;動而虚靈不著,則紛綸膠擾,失其所以為用。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也。曰:虚靈知覺固是體用,然只是一物,故静而知覺存,即是虚靈;動而虚靈著,即是知覺,不必别求。
性命
釋疑:以天之命物觀之,似當曰命性。而曰性命者,如就天而言,則命先於性,如云‘天命之謂性’是也。此則就人物稟受之後推其所自而言,如言‘情性’、‘費隱’之類。
形氣、性命
南塘曰:人心、道心皆在氣用事時方分,氣用事以前,則人心、道心之名俱無矣。人心傍因形氣之事而發,故曰‘生’。道心直自性命之正而發,故曰‘原’。胡氏之説似以人心道心作先後看,又以人心之發專屬氣之用事,道心之發專屬理之不雜乎氣者,判理氣而二之,恐未安。栗谷先生以人心為氣用事,道心為氣不用事,專以氣用事為不好底,恐亦未安。朱子曰:‘未發之前,氣不用事,故所以有善而無惡。’對此而言,則已發之為氣用事可知,而氣用事之有善有惡,又可見矣。蓋理無造作,而氣有造作,故以其造作而謂之用事也。若以氣用事專作不好看,則道心獨非氣之造作者,而人心之以善發出者,亦可謂不好底乎?
微妙難見
大山曰:理之為物,其體至微而無形,其幾易昧而難著,其端乍見而旋隱。○纂注增補朱子説微字有作‘精微’之微者,有作‘微隱’之微者。序中‘微妙’二字固自兼數義,然以下文‘微者著’之意觀之,則微隱之義較多。
二者雜於方寸之間。
栗谷曰:二者所發,皆在於一事,有發於人心而為道心者,有發於道心而為人心者,要之皆可謂‘雜’也。○牛溪曰:或有因形氣而發之時,或有因性命而發之時,二者所發皆出於方寸之中,故謂之‘雜’。栗谷所論發於人心而為道心則可,發於道心而為人心則似未穩。若以道心轉為人心,則即為人欲也。凡言人心,亦可兼言人欲,而此書則朱子不雜以人欲為言也。○南溪曰:天理固當發見,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間,謂之‘雜’。○金氏叔涵曰:人心、道心互相發見,此所以為雜,不必二者並生同發,然後謂雜也。下文‘不雜也’之雜,與此雜字義自不同,蓋下雜字只就吾心所以分别人道而言,於人心之發也,毋或認為道心;於道心之發也,毋或認為人心,此所以不雜也。
人心、人欲
退溪曰:人心者,人欲之本;人欲者,人心之流。夫生於形氣之心,聖人亦不能無,故只可謂人心,而未遽謂人欲也。然而人欲之作,實由於此,故曰‘人欲之本’。陷於物欲之心,衆人遯天而然,故乃名為人欲,而變稱於人心也。是知人心之初,本不如此,故曰‘人心之流’。此則人心先而人欲後,一邪一正,不可以輕重言也。○尤庵曰:退溪曰‘人心者,人欲之本;人欲者,人心之流’。蓋人心雖曰生於形氣,而其實亦本於性命,故曰從本而言之,則性為人心之本,而人心又為人欲之本,故曰‘善惡皆天理’。又曰‘流而未遠’,已有所濁,由末而言之,則人欲生於人心,而人心又生於性,故曰‘蛆生於醢,而害醢者莫如蛆’。又曰‘有濁之少者,濁之多者,卻是元初水也’。此統之有宗,會之有元,一本萬殊,萬殊一本之理也。然學者若不知天理之流而為人欲,而指人欲為天理,則是真認賊為子也。故聖人以十六言授受之際,須下“精一”二字。於人心猶且如此,又況於人欲乎?
問:人心、人欲,朱先生最後定論以為私欲未遽為不善,以其出於形氣之私,故謂之人欲。今案退溪答艮齋書曰:‘程子謂人心為人欲,朱子晚覺其説猶有未盡,故不得不改從今説,其分初晚,與此不同,何也?’東巖曰:‘朱子答蔡西山書引中庸序文而推演為説,乃以形氣所發為人欲,此是最後説也。蓋所謂人欲,亦有輕看重看之異。若輕看,則人欲非盡不善,如序文‘生於形氣’之説及答西山書是也;若重看,則人欲專是不善,如序文‘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説,及來諭所引老先生説是也。一序之中,有輕説處,有重説處,以其生於形氣,人所不能無者而言,則只合輕看,而人心亦可謂之人欲也。若以人欲之私對夫天理之公,而以繼‘危者愈危,微者愈微’之下,則又合重看,而人心不可謂之人欲也。然則重看輕看,惟在所言之地頭如何,未必有初晚之分也。
守其本心
問:‘不曰道心而曰本心者,道心固本心,而人心之得其正,亦不害為本心。或曰本心專指道心。’大山曰:‘兩説皆通,然恐甲説差長。蓋人心之得其正,亦不害為本心;若專指道心,則何必易以“本”字。’
道心常為一身之主。
大山曰:喜怒之發,則人心也,而其中節則道心之為主也。雖曰‘中節’,而喜怒之為人心者自若。故以大界限言之,而不害道心之常為主;以存主處言之,而不害人心之不能無耳。
微者著
大山曰:‘微者著’,或者看作‘小者大’之意。然譬如一個孤舟,風起波盪,出没隱見,微茫難見。及其風定波平,槳棹呈露,望之分明。前之微茫難見者,是這個舟;後之呈露分明者,亦是這個舟。
總論
問:‘朱子序中庸而言中不言庸,何義?’東巖曰:‘三聖授受,言中而不言庸,至孔子始言之,而亦不是中之外别有所謂庸也,只是中底道理平常,而不可易者是庸也。朱子序文歷敍道統之傳,而初不是解釋篇名而已,則其單説中字,固不必疑。而既言中,則庸未常不在其中也。子思作中庸,而首章不言庸,不獨序文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