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題】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指南:‘不偏’乃程子之説,‘無過不及’乃吕氏之説,‘不倚’則朱子之説。蓋中字之義兼體用,程子之‘不偏’,只説得中之體;吕氏之無過不及,只説得中之用。故必合二説而後體用之義始備。若‘不倚’之云,乃朱子用經中‘中立不倚’之語及程子‘都無偏倚’之語。蓋不偏者,如立得中而停當矣。然或有所倚,則非直上直下也。所以用‘不倚’二字補之,則義既盡而語亦整矣。
庸,平常也。
指南:庸字,程子以‘不易’言之,而朱子改為‘平常’。蓋‘不易’之謂,必要於久而後見,譬如做一件事,其初即謂之不可易,則人未之信,必見於事成之後。不若謂之平常,則在事之前後皆易見,而無所詭異也。此名篇之義,朱子既合程吕之説,而又益以‘不倚’易以‘平常’者,其説如此。
正道、定理
槐潭曰:此句緊要在‘正’、‘定’上,道理是汎着字,然亦須有義。蓋道是日用當行恰好底,‘正道’是中字境界;理是自然確定不易底,‘定理’是庸字意思。
皆實學
問:‘其味無窮’下必曰‘皆實學’者何?大山曰‘放之而彌六合,卷之而退藏於密’者,這個道理皆是實底。非如老佛之虚寂,莊氏之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