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章】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精義 伊川解曰:‘學而不思則無得,力索而不問學則勞殆。’語録曰:‘學原於思。’○謝氏曰:知崇則德益崇,下學則業益廣。崇德廣業,雖非二體,然自其内外不合者觀之,不可以不兩進也。思,知之事也;學,習之事也。習矣而不能思以精之,則有習矣而不察之病;知及之而不能學以聚之,則有窮大而失其所居之弊。
或問 ‘學、思、罔、殆之辨,既曰“昏且危矣”,而又繫以“無得不安”之説,不已贅乎?’曰:‘昏以心言,無得者,無得於理,而卒於罔也;危以事言,不安者,不安於理,而卒於殆也。程子以“殆”為“勞”,未有所考。謝氏“不可不兩進”者,賢於“温故”之説遠矣。以“思”為“知及之”,亦似少過,彼其所以思者,正謂知有所未及耳。’
大全 問:‘學專言之,則兼夫致知力行之兩端,若對思而言,則“致知為思而學”云者,蓋力行之謂也。謝氏曰:“思,知之事也;學,習之事也。”此説得之,然程子經解亦曰:“力索而不問學,則勞殆。”似亦以學為講論問辨之事,何耶?程子固曰“博學之”云云,五者廢其一,非學也。其不專以講誦為學,審矣。經解以“殆”為“勞”,義亦無考,或者傳寫不能無誤云?’曰:‘學是放效見成底事,故讀誦咨問躬行皆可名之,非若思之專主乎探索也。以“殆”為“勞”,無所見。歐陽公用此殆字,又似怠字,皆不可曉,不若從古説也。’答吴伯豐。
語類 問:‘論語言學字多不同:“學而不思則罔”,此學字似主於行而言;“博學於文”,此學字似主於知而言。’曰:‘“學而不思則罔”,此學也,不是行。’問:‘學字義如何?’曰:‘學只是效,未能如此,便去效做。’問:‘學是學其事,思是思其理否?’曰:‘思,只是思所學底事。’淳。○‘思而不學則殆’,雖用心思量,不曾就事上習熟,畢竟生硬,不會安帖。銖。○問:‘“思而不學則殆”,只是尹氏“勞而無所安”底意否?’曰:‘是。勞,便是其心勞;不安,便是於義理不安。’謝氏‘窮大而失其所居’,如何?曰:‘只是不安。’榦。
罔字義。
精義 吕氏曰:學而不思,如網之無綱。罔,罔羅也。
或問 吕氏以‘罔’為‘如網之無綱’,失之矣。‘罔’之得名,正以其惑禽獸而取之,使之罔焉而無所覺耳。
語類 問:‘罔字作“欺罔無實”之“罔”,如何?’曰:‘不必如此説。罔是昏昧底意。’榦。
程子曰‘博學’云云。伊川説。
語類 或問:‘“學而不思”’章引程子“博學”止“力行,五者廢一非學”,何也?’曰:‘凡“學”者便兼行字意思。如講明義理,學也;效人做事,亦學也。孔子步亦步,趨亦趨,是效其所為,才效其所為,便有行意。’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