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位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边界地区。1932年秋,红三军(原红二军团) 在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下退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沿鄂川边境的竹溪、巫山、利川、黔江、彭水、秀山、酉阳等地,于1934年5月进入贵州省沿河地区,创建黔东根据地。1934年8月,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自湘赣、湘鄂赣根据地出发长征,经湖南、广西边境进入黔东,10月24日在松桃县的石梁场与红三军会合。26日两军在川东酉阳县的南腰界举行胜利会师大会。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红三军即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并组成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统一指挥红二、六军团的行动,由贺龙任司令员,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任副政委。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主力从南腰界出发,开展湘西攻势,相继占领桑植、永顺、大庸等地。1934年11月26日,在大庸县城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和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正式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敌人发动大规模围剿,为保存革命力量,奉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六军团11月19日由桑植出发,退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由1934年6月从湘鄂边转移至黔东地区的红二军团和10月自湘赣边转移来的红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领导下建立。1935年11月红军撤出该根据地,开始长征。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位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边界地区。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二、六军团于同年10月在贵州印江县境会合,成立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总指挥部,担任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和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任务。随后,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先后占领永顺、大庸、桑植、慈利、石门、澧县等县城及其广大地区,并以龙山、永顺、桑植、大庸、鹤峰等县为基础,重新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边区临时省委、省军区和省革命委员会,并建立了十多个县委和9个县革命委员会,进行了必要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项建设。1935年9月,国民党军队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围剿”,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红二、六军团于11月撤离根据地,进行长征。 ☚ 湘鄂西工农兵代表大会 湖南棉业试验场成立 ☛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1934年5月,从湘鄂西退出的红三军在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下在贵州开辟了黔东根据地。10月,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下到达黔东与红三军会合。会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成立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总指挥部,统一指挥红二、六军团,向湘西地区发动攻势,占领永顺、大庸、桑植三个县城,控制龙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等县的部分地区,以策应中央红军长征。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宣告成立,任弼时任书记。同时成立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和军区,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军区司令员。1935年2月、9月,国民党军先后两次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为保存革命力量,红二、六军团于11月19日撤离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 ☚ 湖南抗日救护队 湖南学生声援一二·九运动大游行 ☛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位于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处。1934年8月任弼时、王震、肖克等领导的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先遣队从湘赣边突围,经过转战,进入贵州。10月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会师。两军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并成立了统一领导的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随后,为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二、六军团由黔东向湘西进击,占领了桑植、永顺和大庸等地,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奉令从桑植出发,进行长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