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之十章】
問:十章,朱子分八節,胡氏分八節,其所以分則又有不同處。胡氏則小注分屬於其節之下,可考,朱子八節則何以知其然耶?
答:以章句推之可見。蓋朱子與胡氏分節皆同,而只是首一節與第二節,胡氏分為二節,朱子合為一節;自‘是故君子先慎乎德’至康誥曰‘惟命不于常’,朱子分為二節,胡氏合為一節,為異耳。朱子釋首章絜矩之義,至第二節曰‘所操者約,而所及者廣,此平天下之要道也。〔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可以見二節之合為一節也。詩云‘殷之未喪師’,注曰‘言此以結上文兩節之意’,可以見朱子之節與胡氏之節同也。‘是故言悖而出’,注曰‘自“先謹(于)〔乎〕德”以下至此,又因財貨以明能絜矩與不能者之得失也’,可以見朱子至此為一節,而與胡氏不同也。康誥曰‘惟命不于常’,注曰‘因上文引文王詩之意而申言’,可以見朱子以此為一節,而胡氏與‘先慎乎德’以下合為一節,是則不同也。‘舅犯曰’,注曰‘此兩節,又明不外本而内末之意’,可以見朱子之節與胡氏同也。‘(好)〔惡〕人之所好’,注曰‘自秦誓至此,又皆以申言好惡公私之極,以明上文’,可以見朱子之節與胡氏同也。‘是故君子有大道’,注曰‘此因上所引文王、康誥之意而言’,可以見朱子之節與胡氏同也。‘生財有大道’,注曰‘自此以至終篇,皆一意也’,可以見朱子之節與胡氏同也。
問:首一節小注朱子曰,‘此一章首尾皆以絜矩之意推之,而未嘗復言躬行化下之説。’然則九章專言化,十章專言推也。然朱子於九章曰:‘“一家仁”以上,是推其家以治國也。’以此觀之,雖九章亦言推也。兩説各出,奈何?
答:朱子論九章之義,重在躬行上也;論十章之義,重在絜矩上也。是以九章曰‘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章句曰:‘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於家者也。國之所以事君、事長、使衆之道,不外於此。’是則非不推也,而其義則重在躬行也。下文‘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皆謂躬行之效也。三引詩,亦躬行而有以化下之意也。蓋七章以上,誠意、正心之事,是躬行之本也,八章言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也,九章言身修則家可教,而其國化之有自然之效也,十章始就政事上説。蓋有内外、遠近、大小之異,而其言之有序如此。然非謂九章躬行而其國自化,至十章方能推之而有以平天下也;亦非謂絜矩之道不可推於家國,而孝弟慈無所推於天下也。
問:絜矩之説,不在前數章,在‘治國平天下’章,何也?
答:朱子曰‘到此〔是〕節次成了,方用得’,又曰‘先説上行下效,到絜矩〔處〕是就政事上説’,又曰‘能使〔人〕興起者,聖人之教化也;能遂其興起之心者,聖人之政事也’,又曰‘必須絜矩,然後可以平天下〔之意〕。不然,則雖民化其上以興於善,而天下終未免於不平也’[1]。觀此數説,可知其絜矩之説在末章矣。
問:注‘言此三者’,‘捷於影響,所謂家齊而國治也’。此是‘治國平天下’章,而又言家齊之事,何也?
答:朱子曰,老老、長長、恤孤‘是就自家切近處説,所謂家齊也;民興孝、興弟、不倍是就民之感發興起處説,治國而國治之事也’。又曰:‘興孝、興弟、不倍,上行下效之意,上章已言之矣,此章再舉之者,乃欲引起下文君子必須絜矩之意’,此一章‘皆以絜矩之意推之,而未嘗復言躬行化下之説’。由是觀之,十章專言絜矩之道,而章首所謂‘興孝、興弟、不倍’者,言所以有絜矩之道也。章句‘言此三者,上行下效’,即九章所謂‘家齊而國治’也。至‘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方始言十章絜矩之道也。然絜矩之事亦豈外於老老、長長、恤孤等事乎?或問:‘“上老老而民興孝”,下面接“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似不相續,如何?’朱子曰:‘這個便是相續。絜矩是四面均平底道理,教他各得老其老,各得長其長,各得幼其幼。’觀此數説,可以知孝弟慈所以行於家,又以為平天下之本也。
問:注‘因其所同’。
答:所同,即上文‘人心之所同’也。老老,興孝;長長,興弟,以其心之所同故也。同故有絜矩之道。君子推以度物,因其所同云爾。
問:毋以從前。
答:從恐是從而為之之意,如論語‘而後從之’之‘從’。未知如何。
問:注‘覆解’。
答:覆,反覆也。
問:注‘彼同有是心而興起〔焉〕者’。
答:興起,是傳文所謂‘興孝、興弟’之‘興’也。
問:詩云‘樂只君子’注‘南山有臺’。
答:本注‘臺,夫須’,即莎草。
問:巖巖。
答:本注‘積石貌’。
問:詩云‘殷之未喪師’注‘能存此心’。
答:‘存此心’者,汎言此心也,如朱子所謂‘常存此心’、‘長存此心’之類。
問:‘是故言悖而出’注‘能絜矩與不能者之得失’。
答:此謂得者,即上文有人有土,所以得衆得國也;所謂失者,即上文財聚則民散,所以失衆失國也。
問:康誥曰‘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
答:上文‘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即所謂善也;‘外本内末’,‘財聚〔則〕民散’,‘貨悖而入’,即所謂不善也。
問:注‘丁寧’。
答:謂囑付諄復也。辨疑。
問:‘舅犯曰’,小注‘孰能説之’。
答:説,猶解也,言孰能解説以為我無利之之心乎。
問:秦誓曰‘若有一介臣’。
答:有一介臣,‘斷斷兮’,‘其心休休焉’,人君用之,則亦有利哉;有一介臣,‘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君用之,則亦曰殆哉云爾。
問:‘君子有大道’注‘發己自盡為忠,循物無違為信’,與論語注‘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不同,何也?
答:此注説,明道語;論語注説,伊川語也。朱子兩存其説,互相發明歟。
問:注‘三言得失,〔而〕語益加切’。或曰:‘何以得國?以其得衆也。何以失國?以其失衆也。此言國衆之得失也。何以得衆、得國?善則得之。何以失衆、失國?不善則失之。何以善則得之?忠信以得之。何以不善則失之?驕泰以失之。此又申言國衆之得失也。三言得失,皆一意也。’或曰:‘三節得失,各有攸指。詩云:“駿命不易。”傳曰:“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其曰得衆失衆者,言得國失國之由也。康誥曰:“維命不于常!”傳曰:“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其曰善不善者,言天命得失之由也。至於“君子有大道”,則曰“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其曰忠信驕泰者,言其得大道、失大道之由也。’何説為是耶?
答:雙峯饒氏於康誥一節言,‘此得失字串前得失字。以德為本則善,善則得衆得國矣;以財為本則不善,不善則失衆失國矣。’又於‘君子有大道’一節言,‘此得失字又串前兩段得失字而言。’此則得失皆以得衆失衆、得國失國而言,有似乎或者之上説也。玉溪盧氏曰:‘有德則能絜矩,是之謂善,所以得人心在此,所以得天命亦在此;無德則不能絜矩,是謂不善,所以失人心在此,所以失天命亦在此。’雙峯饒氏曰:‘忠信則得善之道,驕泰則失善之道矣。’此則得失以得天命、失天命,得善之道、失善之道而言,有似乎或者之下説也。二説未知孰是。竊謂能絜矩而與民同好惡,則得衆得國也;不能絜矩而好惡偏於一己之私,則失衆失國也。蓋能絜矩者,首節二節也;同好惡者,南山有臺一節也;好惡偏者,節南山一節也;得衆得國、失衆失國者,‘峻命不易’一節也。是故‘君子先慎乎德’,能絜矩而以德為本,則有人得衆、有土得國也;不能絜矩而以財為本,則財聚民散,所以失衆失國也。蓋以德為本者,‘君子先謹乎德’一節也;以財為本者,‘財聚〔則〕民散’一節也。此又明能絜矩與不能絜矩之得失也。因文王詩意而申言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此兩言得失人心、天命存亡之幾也,其反覆丁寧之意益甚加切矣。蓋申言得失者,康誥一節也。自‘秦誓’以下至‘好人之所惡’,又皆申言好惡、公私之極。蓋大能絜矩好惡之公,而‘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至於‘能愛人,能惡人’者,所以為善而忠信以得之也;大不能絜矩好惡之私,而人之彦聖,媢嫉以惡之,至於‘拂人之性’者,所以不善而驕泰以失之也。此言得失吾心、天理存亡之幾也。所謂‘三言得失,而語益加切’也,蓋‘人之有技’、‘人之彦聖’者,秦誓一節也;‘能愛人,能惡人’者,‘仁人放流’一節也;‘拂人之性’者,‘好人之所惡’一節也;‘忠信、驕泰’者,‘君子〔有〕大道’一節也。
問:注‘至此而天理存亡之幾決矣’。
答:朱子曰,‘忠信驕泰,分明是就心上説出得失之由以決之。忠信乃天理之所以存,驕泰乃天理之所以亡。’以此觀之,章句所謂‘天理之存亡’,乃就心上説也。
問:‘生財’注‘幸位’。
答:幸,謂不當得而得者。辨疑。
問:‘畜馬乘’注‘士初試為大夫’。
答:士冠鄭注,‘周之初〔禮〕[2],年未五十而有賢才者,試以大夫之事,猶服士服、行士禮’。〇檀弓曰:仕而未有禄者,謂試為大夫。士直有試功之禄,未有正禄。
問:注‘“彼為善之”,此句上下疑有闕文誤字’,何謂也?仁山金氏曰:‘四字衍文也。’或曰:‘為善之小人,即“誠意”章“著其善”之小人也。’此説何如?
答:謂之闕文,則善字之上當有不字也;謂之誤字,則善字乃惡字之誤也。仁山‘衍文’之云,則今之讀者皆從此説而不讀四字也。或説‘著其善小人’者,牽强迂曲,不可從也。
問:災害並至。
答:災自天降,害自人作。
問:章下注‘親賢樂利’。
答:傳三章所謂‘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是也。蓋平天下,是新民之止於至善。故章句於此復舉傳三章之説,以照應也歟。
問:注‘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誠身之本’。
答:明善、誠身,中庸、孟子之文也。章句之末舉此二者,以見曾子、子思、孟子之所以授受者在此,而大學、中庸、孟子三書之相為表裏也。
傳十章小注朱圈者四段,朱圈中有黑點者二段,朱點者一段,黑圈中加小黑圈者二十八段,墨抹者四段,墨圈者一段。
問:‘所謂平天下’注‘天下平矣’下小注,‘先説上行下效,到絜矩處是就政事上説’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其曰‘須是推己之心以及於彼’,所以明絜矩之義,可謂要切矣。
問:小注‘矩者,心也’一段朱中有黑,何也?
答:其曰‘矩者,心也’者,要切之言也。其曰‘我欲孝弟慈,必使他人皆如我之孝弟慈,不使一夫之不獲’者,雖不甚要切,而有可考觀。
問:小注問‘“上老老而民興孝”下面接“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似不相續。如何’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或問元無意味,答辭章句盡矣,所以有無不關歟。
問:小注‘雙峯饒氏曰’一段朱中有黑,何也?
答:其曰‘匠欲為方,必先度之以矩。欲平天下者’,‘亦推此心而已’者,雖不要切,而有可考觀歟。
問:小注‘玉溪盧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以矩為吾心之明德、至善,不若直以心為矩也。蓋‘齊家治國’章皆以動化為本,未及乎絜矩之道。而玉溪以為絜矩於家、絜矩於國,似是傳外之意,所以謂有無不關也歟。
問:小注‘雲峯胡氏曰’一段中‘規矩皆法度之器,此獨曰矩者,規圓矩方,圓者動而方者止。不逾矩即是明德之止至善,絜矩即是新民之止至善’四十三字,何以墨抹耶?
答:其曰矩方、方止即至善者,傷巧,故抹之歟。
問:‘所惡於上’注‘自此而推之’下小注,‘己欲立而立人’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其曰‘己欲立一摺,立人一摺。若絜矩,則上之人一摺,待我二摺,我又兼三摺’[3]者,義極精細也。其曰‘一畔長一畔短,不是絜矩’者,亦有以發明絜矩為平天下之道,而使人易曉也。
問:小注問‘長短廣狹如一,而無不方’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蓋平天下者,非謂上下無分,使之均平也;上下各得其分,是謂之平也。其曰‘事親事長’,‘上下皆得行之’,‘各隨其分,得盡其事親事長之意’者,可謂要切矣。
問:小注‘雙峯饒氏曰’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其曰‘上下’、‘前後’、‘理一之中又有分殊者存,〔此〕所〔以〕異〔於〕墨氏之兼愛、佛法之平等[4]’者,又有以發明平天下之義,可謂要切也。
問:‘殷之未喪師’,小注‘雲峯胡氏曰’一段中‘慎獨是敬以直内,絜矩是義以方外’十四字,何以墨抹耶?
答:‘誠意’章慎獨者,謂察其善惡之幾也;此章絜矩,謂以己之心推度人之心也。二者謂之‘敬以直内’、‘義以方外’,似不襯貼,故抹之歟。
問:‘君子先慎乎德’注‘得國’下小注,‘應上文“得衆則得國”’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章句曰‘有人,謂得衆。有土,謂得國’,已詳矣。此則有無不關歟。
問:注‘無財用矣’下小注‘玉溪盧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章句曰,‘“先謹乎德”,承上文不可不謹而言。’蓋言所以為慎者,莫先乎德也。既曰德,則明明德在其中矣。而今曰‘德即明德,謹德即明明德’,則是以謹字為明明也。不必如是訓解也,所以有無不關也。
問:‘德者,本也’小注新安陳氏曰‘有德而後有人有土,有土而後方有財’一段,何以圈中有圈耶?
答:章句曰‘本上文而言’,其意已盡矣。此説有無不關歟。
問:‘外本内末’小注三山陳氏曰‘財,人所同欲’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章句曰‘財者人之所同欲,不能絜矩而欲專之’,其義已詳矣。此説有無不關歟。
問:‘是故財聚則民散’小注‘東陽許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財散如武王散鹿臺之財,景公始興發之類。今曰不是要上‘把財與人,只是取其當得者而不過’也,似非散字之義,所以有無不關歟。〇或曰:‘財散對財聚而言,不聚則是散也。東陽此説有補於時君世主之為政也,不可廢也。’更詳之。
問:‘言悖而出’小注問‘絜矩如何’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此章絜矩,或就好惡言,或就財用言,或就用人言。今問者以為‘絜矩如何只管説財利’,似失傳意。朱子所答,以為‘所以生養人,只是這個;所以殘害人,亦只是這個’者,隨其問而答之。雖不害義理,而有無不關歟。
問:小注吴氏曰‘慎德而有人有土’一段,東陽許氏曰‘此以言之出入’一段,凡二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章句已盡,此二段有無不關歟。
問:康誥‘惟命不于常’,小注‘玉溪盧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其曰‘有德則謂之善,無德則是謂不善’[5]者,蓋承上文自‘先慎乎德’以下能絜矩與不能者之善不善而言也。又曰,善則‘所以得人心在此,所以得天命〔亦〕在此’;不善則‘所以失人心在此,所以失天命〔亦〕在此’。是則承上文民聚民散,而言其人心、天命之得失也。又曰‘“命不于常”,即“峻命不易”之理。善則得,不善則失,即得國失國之意’,是則明其此節與文王詩相照應也。似有可觀,而語未簡當,故以為有無不關歟。
問:‘舅犯曰’注‘事見檀弓’下小注,‘四明李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楚書、舅犯、秦誓,取其言之善也。其曰‘書記帝王,而繼之以秦誓,故下文及之’者,傳者之意不必然也。所以謂之有無不關歟。
問:‘秦誓曰’注‘殆,危也’下小注,‘玉溪盧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而自‘一介挺然’至‘不可得而名言也’六十九字墨抹耶?
答:一介,猶言一個。前一個臣如此,後一個臣如此云爾。若曰‘挺然獨立’,‘無朋黨’之謂,則失其義也。其所釋‘斷斷’、‘休休’、‘有容’者,亦皆未穩。蓋此全段有無不關歟。辨疑。
問:小注‘蛟峯方氏曰’一段,何以墨圈耶?
答:上言‘如有容’者,是休休然,其量如有容也;下言‘寔能容’者,以若己有之,其心好之而實之也。今蛟峯之言曰‘其,疑辭〔也〕,有甚物似他有容者’,誤釋其意,故墨之歟。
問:‘唯仁人放流之’小注東陽許氏曰‘言能絜矩而惡惡得其正’一段,何圈中加圈耶?
答:章句盡矣,此則有無不關。
問:‘見賢而不能舉’小注雙峯饒氏曰‘見賢而不能舉,見不善而不能退’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所引漢元帝事,比擬非倫也。辨疑。
問:小注‘新安陳氏曰舉不先’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仁人能愛人能惡人,君子而未仁者未能盡愛惡之道。章句已詳言之,此段有無不關也。
問:‘君子有大道’注‘存亡之幾決矣’下小注,‘北溪陳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所謂‘忠信者,絜矩之本,能絜矩者也’,語意未瑩,雖不害義,有無不關也。
問:小注‘雲峯胡氏曰’一段中,自‘前兩言得失’至‘此言〔吾心天理〕[6]存亡之幾也’二十七字,何以朱點之耶?
答:此所謂要切之言也。文王詩曰:‘峻命不易。’傳者引之曰:‘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此言得國由於得衆,失國由於失衆,而雲峯所謂人心、天命存亡之幾,在於此也。康誥曰:‘惟命不于常!’傳者引之曰:‘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此言得天命由於善,失天命由於不善,而雲峯所謂‘天命存亡之幾’,在於此也。至於‘君子有大道’,則曰‘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此言忠信則得其道,驕泰則失其道,而雲峯所謂‘吾心天理存亡之幾’,決於此也。蓋三節得失,諸説不同,而雲峯此段頗詳切,故栗谷取之歟。餘見上。
問:‘生財有大道’注‘皆一意也’下小注‘玉溪盧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章句已詳,不必更分民財、國財也。此段有無不關。
問:‘仁者以財發身’,小注雙峯饒氏曰‘財散民聚,此以財發身;財聚民散,此以身發財’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章句已詳,此則有無不關。
問:小注新安陳氏曰‘紂聚鹿臺之財以亡’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此有無不關,然不害義理也。
問:‘未有上好仁’小注玉溪盧氏曰‘此所謂循天理則自無不利’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此亦有無不關,然不害義理也。
問:‘孟獻子曰’注‘用冰者也’下小注新安陳氏曰‘孔氏疏’一段,禮喪大記‘君設大盤造冰’一段,凡二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小注言用冰者三段,而下段頗詳,故仍舊存之。此二段有無不關。
問:注‘釋獻子之言也’下小注‘玉溪盧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而‘獻子嘗師子思,能知義利之分,故能知絜矩之道’十九字墨抹之,何耶?
答:獻子非子思時人。辨疑。此全段有無不關也。
問:小注‘以利為利,快目前之意而為禍深’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雖不害義,有無不關。
問:‘長國家而務財用’,小注玉溪盧氏曰‘長國家不務絜矩而務財用’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此段不害義理,而語甚支離,皆不要切,故以為有無不關歟。
問:傳之十章下小注玉溪盧氏曰‘絜矩所以明明德於天下’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章句已詳,此段有無不關。
問:小注‘東陽許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其曰‘得失之幾全在忠信驕泰’云者,附於‘君子有大道’之下,則有可觀者。若以此為大學一部之要旨,而在於傳十章之下,則尤不襯切。大概全段有無不關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