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句第二十八章】
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盆成括之未聞大道,識者鄙之;蘇眉山之挾才自用,智者憂之。謹守當今之法,較若畫一,則足以為明哲之保;必欲反古之道,棼然執拗,則恐不免倚伏之機。利害失得之際,不可不擇之精而辨之明乎!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經禮之品節至繁,周官之法度至備,倚相之墳典至博。其議也,其制也,其考也,儘是一部規模廣闊處。必也天子而後始可以擬議,如改正朔、易服色、正名分、立紀綱,與夫六法之書是已。損益之方,節文之道,最宜仔細看。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左氏云:‘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烏得以同之乎?至若時值一統,俗躋大同,則等威節文之體,貴賤尊卑之序,不期同而自同。以水和水,必無涇渭之混淆;執柯伐柯,安有鳧鶴之短長乎!軌之同,文之同,行之同,固矣。
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周公制一王之禮樂,孔子述三代之禮樂。百世誦而傳之,萬國取為則焉,果與此章之旨不幾逕庭乎?竊謂有德無位者,不過是賤而好自專者也,制度、考文之節,何敢擬議於其間乎?桑濮之樂哇也,孫通之禮濫也,識者笑之。
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論語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三代之禮未嘗不參用。而此云‘從周’者,蓋杞宋之文,雖是先聖之糟粕,而不可證;姬周之禮,無非文武之方策,而吾必從焉,時措之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