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首節始言中庸者,蓋以人之為德,只是知天命、率其性,而其道不出乎日用百千萬為。大小遠近精粗,一理貫通,而至正而恰好者,通天地、亘古今而常若而不可變者存,是乃所謂中庸也。君子脩之吉,小人悖之凶。就看千古以來,君子小人之事功福祚可知矣。今夫小兒問汝為君子,則必喜之,為小人,則怒之,此乃秉彝之天衷。而及其長也,役於耳目口鼻之欲,不思吾性分上固有中庸之德,而蔑棄悖亂,甘自趣赴於亡其身、短其祚,如取茶飯,豈不哀哉?
第二節推明中庸之道無方體,無限度,蓋君子固有德之稱,而又當隨時適宜,然後為中庸之君子。雖小人秉彝天衷,有未盡喪,則或有消沮閉藏之態,而梏之反覆,則陽惡而靦然無愧者,小人之尤至者也。君子小人之分,不過一念毫釐之間,而其歸必至於此,學者其可不戒謹於不睹聞、至隱微之地乎?章下中和、中庸分屬性情、德行,而結之曰‘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者,其下小注饒雙峯解説細密條暢,詳味則其顯微無間、體用一原之妙,自可輸之於方寸之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