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2_044大學劄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2_044大學劄録

大學劄録

【題 解】
大學劄録作者林象德(一六八三—一七一九),字潤甫彝好,號老村,本貫羅州明齋尹拯門生。歷任校理、大司諫等職,在史學上用力尤勤。本書收録於老村集卷十,認可新安陳氏朱子文分成六部分,並劃分了段落,補充了陳氏的解釋;各章注解都有新見。老村信奉朱子學説,批判了中國學者不同於朱子的箋注。最後老村指出中庸大學成書於戰國,立足於憂患意識,特别是大學末章關於用財用人之道,反覆强調公私義利和天人得失,就是憂患意識的充分表現。(李佑成)

新安陳氏謂此為分六節是也,然不明言其分節處。獨以其‘精義尤在第二節’之説推之,似以頭辭十五字為第一節,‘蓋自’以下為第二節,恐未然。‘一本精義尤在第二節’之‘二’字或作‘一’字,然則是矣。今以管見分節條録于下方。
大學之書止教人之法也。
此為頭辭,釋大學書之名義大體。‘蓋自’以下為鋪敍。
蓋自天降生民止所由設也。
此當為第一節,首出性字以明立教之本。
三代之隆止所以分也。
此當為第二節,始出學字以明設教之法。
夫以學校止所能及也。
此當為第三節,言教學之效見於俗化,以結上兩節之意。此節總結之辭,故復叫性字以終之。
之衰止詳者也。
此當為第四節,言大學之書所以作,而因俗化之隆汙,以明著書傳後之旨。
三千之徒止壞亂極矣。
此當為第五節,言大學之書不傳。
天運循環止小補云。
此當為第六節,言大學之書復傳,因言采輯章句之意,以結上兩節之意。此節總結之辭,故復叫化俗二字以終之。
節數大體如此,而每一節皆作三四轉。其第一節言天之與人以此性,人之不能盡此性,聖人之教人以復此性,而結之以命官立教之事,凡三轉而一結。其第二節言設學之廣,而卻分開小學之法、大學之道,結之以分學設教之法,意凡一轉而兩下一結。其第三節言上之所以教、下之所以學,而結之以世道隆盛之所由然,為兩轉一結。其第四節則言孔子著書垂教之旨,而卻分開小學之書、大學之書,以應第二節之意。其第五節則言教之所以绝、學之所以弊,而結之以世道壞亂之所以極,以應第三節之意。其第六節則言绝學之復傳、此書之復明,結之以輯章句補世教之意。凡兩轉一結,而天運二字卻暗應首節天命君師之語,古者大學教人之法八字叫唤頭辭,鎖徹一篇首尾。其每節之内轉摺大略又如此,而其間曲折互换,層節相因,句句有着落,字字有配屬,脈絡周匝而眼目森羅,規模闊大而綜理細密,不但論道理盛水不漏,即其綴文之法亦可謂盡千古之妙矣。
段節則六,而若其大分界則只是上下二截。其上半截則敍五帝立教之原、三王設學之法,而末言化行俗美之效;下半截則述孔子曾子作書明教之旨,兩兄弟表章此書之功,而末冀其有補化民成俗之方。此又其規模大體。讀者當先識此大體,次看節數,次就逐節内玩其節摺,於是句求其旨,字求其訓,會而通之,道理體統、學問路徑亦可漸次向上去矣。
所謂‘字句眼目’者,如二‘然後’、三‘於是’、三‘是以’、四‘所以’,即其句眼之大者。治字屬君道,而‘政、法’等字為配屬;教字為師道,而‘道、術’等字為配屬。至於‘知、行’二字,或明置或暗布,或反語或正説,通篇許多説話,節節帶兩邊去,此即一篇之字眼。上之五性字,下之四傳字,即上下半之字眼。其他如‘及之衰’與‘以及五季之衰’,‘作傳義以發其意’與‘次簡編發其歸趣’,順語以相應;如‘有出於其間’與‘紛然雜出乎其間’,‘不幸而不得聞’與‘幸而與有聞’,反語以相應。所謂字字有配屬,句句有着落者,概如此矣。
程子表章此書,則幸此書之旨復明,而君子得聞其道。朱子采輯章句,則冀此書之道復行,而小人亦蒙其澤。
小學以行而養其良知,大學以知而實其善行。
小學之教,使人筋骸固、心志貞,夫然後可以格物、可以致知。所以大學明善之法,特因小學已成之功。
經一章 以下閲滄溪集所録。
國朝先輩以定、静、安、慮、得分配誠、正、修,固未精。今以慮字必欲求下落於八條目中,乃以章句察字當慮字之意,亦恐未當。蓋大學之書只是知行兩端而已,而每以知為劈頭處,故上段‘知止’及下段‘物格’皆先言知。然‘知止’一段,言知止則見理定,故知之效驗自然得力於行處者,其意味脈絡如此;‘物格’一段,言知至則體理實,故行之效驗各自得止其所知處者,其條件次第如此云爾。只如此體驗,則段落各自分明,而旨意默相貫通。若必欲以此配彼,將彼準此,則自相障礙,有金屑眯眼之病矣。
所謂旨意默相貫通者,夫惟知之效驗得力於行處者有此脈絡之妙,故行之效驗各得止其知處者有此條件之廣。若通而論之,則格致在知之前,定、静、安、慮在知之後,得之前。誠、正、修、齊、治、平始已該在知之内,終又該在得之内。即六者之條目無一不資於定、静、安、慮之脈絡,而定、静、安、慮之脈絡無一不通於六者之條目,慮字下落未嘗不分明也。分為圖以明之。


若其‘知止’一段,自‘知’至‘得’之間詳著四個節次,‘物格’一段,則‘知’之下更無節次,直以得止之事承之者,上段以知行為首尾相函,故中間累累有四個節次,而誠、正、修、齊、治、平六者之條件都包於首尾二字之内;下段以知行為節目相因,故直下層層為八個物事,而定、静、安、慮四者之意味卻默寓於節目八個之中。段落各分明,而旨意相貫通者益妙,今又為圖以明之。


夫在物為理,在心為知,理既盡則知自至。理盡知至,則天下萬事都定。所以心静體安而事至自然能幾,所謂慮。所以意能得誠,心能得正,身能得修,家能得齊,國能得治,天下能得平。所謂‘六個條目包在知得兩個之内,四個意味默寓節目八個之中’云者,借喻如陰陽互藏其宅;至於誠、正、修、齊、治、平自相因次,疑若無資於慮,而慮字意味無一不通於六個之中云者,借喻如五行有自相生之序,而太極樞紐無一不行於五個之中也。
定、静、安、慮四字中,定與慮字又自惡首尾。定者,慮之筋力;慮者,定之機巧。静、安二字在中間,卻輕輕過,只是定之漸熟,定力熟地慮巧精。
慮字極難形容。慮只是得之巧匠,如庖丁解牛,郢石斵漫,妙處都在慮。
慮與察不同。察是照管底,邪思妄念皆當照管;慮是商量底,唯實事會個商量。
慮字地頭,正在事纔到手欲脱手時。知止是通事未到前或事纔到面前時,慮是事纔到手頭時,能得即事脱手處。○如孟子卿相不動心,是知止、定、静、安,向後大有事在,慮、得都在此處。
以功程地位言之,慮須功夫熟、地位高後會用,察自初學便使用得。
慮只是精義,惟先有集義工夫,所以能會精義。格物致知即便是集義事。或曰:‘定、静、安,莫是敬之苗脈否?’曰:‘然。敬固是貫徹始終,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然亦惟知之至,然後敬力真定,定熟則静,静熟則安。凡事熟則精生焉,所以能慮。若徒守敬字而無集義工夫,則正如釋氏坐禪入定,枯木死灰,何以能慮?故先儒譏其畀之一錢則亂矣。’
定、静、安之志心身,與誠、正、修之意心身,大概亦同。惟志與意字差别。但誠、正、修是動上用工夫,定、静、安是静時氣象。大抵大學八條目工夫皆在動上,而定、静、安特指示静時氣象,此所謂静以涵動之所本。
曰:‘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知至’即此所云‘知止’,‘幾’即此所云‘慮’,‘終’即此所云‘得’,‘存義’即‘至而不遷’之意。此事當作三節看,知即集義,慮即精義,得即存義。
古人之學,始以小學已成居敬之功,故大學便以窮理承之。理窮則知止,而敬之意味益别;敬熟則義精,而理之品節不差。慮、得是也。
近世先輩或以大學為二綱八條。大凡讀書之法,先就本文文理看定段節,後更就其中細推意味,則段節之中又有統會諸段之段。今大學一書,只依經文字句文理及傳文分釋段節之意,看定正義,則明明德、新民、止至善,各是一段,為三綱領;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各是一段,為八條目。此文句正法也。然後更就其中細推意味,則三綱之中,止至善統會之綱,故章句亦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於是綱領兩下一統;八目之中格物總領之目,修己治人兩邊,皆從格致一塗入。於是條目為一塗兩下。乃欲執一而廢一,不亦拗乎?
元來看道理有横豎、直截、分合之不同。合此書就綱領直豎看,則上頭重下頭輕,明德為本,新民為末是也。就條目横截看,則中間重而兩頭輕,天子庶人皆以修身為本是也。綱領條目合看,則卻又總成一物,兩端只是一至善,由知至得是也。分看,則三綱領自三綱領,八條目自八條目,定、静、安、慮、得自定、静、安、慮、得。若以横準豎、以分求合,則未有不礙者,今各圖以明之。


夫事有物我,而理無物我。故事則綱領條目皆分物我兩邊事,而理則同一格致入處,同一至善歸處。


一物即至善也,兩端即知與得也。明明德統誠意、正心、修身,皆自格致入知,以求至乎至善,而必至於意誠、心正、身修,則得止至善而明德明矣;新民統齊家、治國、平天下,亦自格致入知,以求至乎至善,而必至於家齊、國治、天下平,則得止至善而民新矣。定、静、安、慮在知、得交接之界,乃知之效驗,得之路脈。若其知與得,皆此一至善,所謂一物兩端也。求知二字用補亡章‘以求至乎其極’,必至二字用章句‘必至不遷’字。


綱領直看則上頭明德。重而下頭新民。輕。
條目截看則中間修身。重而兩頭格、致、誠、正、齊、治、平。輕。
志有定向。
定,章句云‘志有定向’,語類云‘定以理言’。章句與語類似異而實相通,只體驗可見,此理定處即此志定處。
慮,謂處事精詳。
處事,非謂做事也。處,猶權度之意。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章句謂‘此結上文兩節之意’,玉溪盧氏謂‘不特結上兩節之意,亦所以起下兩節’,其説益精。然章句單言結上,不言起下者,非闕略也,段落各有所屬故也。經文三綱領兩節下結以本末,八條目兩節下亦結以本末,正是各有段落。是故傳文釋三綱領,末章便係之以知本;八條目,末章又屢言本末。細玩經傳首尾,條貫脈絡分明如此。然此段結上起下,過接極妙,此則玉溪之説亦宜玩味也。
格物、物格。
‘格物、物格’兩語,最難分明看破。格物且看作窮理,物格且看作理到,庶幾不失大意。格物之格,如格天神之格;物格之格,如天神格之格,如此看得,字義亦庶幾可識矣。有問‘理到是理之極處自到,還是到吾心’,曰:理自到也。然他一分到,我知亦一分明;他十分到,我知亦便十分盡,此所謂合内外之道也。如格神、神格亦然,只致我心去格他,他格我心亦恰盡。彼神之靈應之理到,其到處而無餘藴,即我之妙感之心盡,其盡處而無餘憾矣。
‘物理之極處無不到、吾心之所知無不盡’,猶言物理十分到,而吾心十分盡。‘極處無不’四字,即只是十分之意,格是到之十分者也。若釋格字,只著一個到字,則欠十分之意,故須費‘極處無不’等字。不可於極處之外又覓到處之方所也。有問:‘“物理極處無不到”,此句當以“極處”句絶。而今言“極處無不”四字只是十分之意,然則四字通為一意否?’曰:‘亦非也。“極處”字上函理字,“無不”字下屬到字,猶言十分理十分到也。’
今不盡釋也。
章句所釋,字句訓詁、段節分數、義理大體、工夫切要處,平平解説,略略指示而已。‘今不盡釋’之云,正是程子八分書之意。其所不盡釋者,不但在於文理血脈接續貫通之妙,學者當深思而自得之。
八條目傳例。
傳釋八條目中,誠意是知行交接處,天德自此進,故另獨章。而‘必慎其獨、必誠其意’,凡三結以致丁寧之意。齊治家國交接處,王道自此闊,故起頭另换必先二字。而治國在齊其家,凡再結以致丁寧之意。此變例可玩處。
‘誠意’、‘正心’兩章
誠意,審其意之微,必求其實;正心,約其情之偏,以復其正。審其意者,所以遏人欲於將萌;約其情者,所以存天理之本然。此誠正所以分兩項工夫者也。
‘正心’章,上文言情勝之病,以明心不可有所係;下文言心放之病,以明身不可無所主。約其情以存心,收其心以檢身,即正心修身之旨也。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小注蛟峯方氏曰:‘上一節説有心者之病,“心不在焉”一節説無心者之病;上節説心不可有所偏主,此節説心不可無所存主。’竊謂説分析頗細,然二病本實相因。夫此心不在於此者,必其心有所於彼者。心有所忿懥,則忿懥一事外,此心都不在。今人固有因喜怒憂樂至於食不知味、視不見物者矣,如‘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可見貪看處即心有所,而錯應處即心不在也。且未論接應事物時如此,只是此心被此物捉去拘留時,即自家軀殼中便已無一個存在矣。人之一身只有一心,而事物之來一日千萬,然而聖人之心無處不在,無時不存者,只是隨來隨應,過去依舊,未嘗先他準備擬待,又不逐他出去支應,執他綢繆留宿。存此心、正此心之法不過如此,而心有所、心不在之病實相根因又如此。蓋此章上節言心有所偏主,則不得其正。下節承上節言既不得其正,則此心便不在此身,尋常視聽飲食都不能管攝,安能照檢修治乎?故結之曰‘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後見栗谷説此段云:‘心有偏繫,故有所、不在,有心、無心,非二病也。’始知此義先賢已論之矣。忿懥二字,朱子只釋曰‘怒也’,雙峯饒氏又生注脚,言‘忿者,怒之甚;懥者,怒之留’。竊謂‘怒之甚、怒之留’,若於字書訓詁忿懥二字則固精矣,今於此注則失之。大學論心之病,元不在於‘忿懥、恐懼’等字,只在‘有所’二字,故朱子以為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者。程子亦曰:‘非是要無,只是不以此動其心。’若以忿,怒之甚;懥,怒之留,則只此二字便包無限病痛,不必待‘有所’而後心失其正,又直須要無,不可又謂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者。朱子只將怒字釋,正自有意;説剩贅,反害本旨。蓋怒則七情之目,故言‘不能無、不要無’,‘怒之甚、怒之留’即是七情之已不中節者。
‘平天下’章 此章示來學者所録。
雲峯胡氏以此章分八節,太似破碎,反傷大體。當分五節看。
所謂平天下止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止謂絜矩之道也。
此兩段當為第一節。上段絜矩二字,貼‘平天下’之平字;下段上下四旁四字,釋絜矩二字之義,為一章張本。上段‘老、長、孤’三字,終上章孝悌慈之意;三上字、三民字,起下段‘上下四旁’之端矣。下段‘上、下’二字承上段,因以推廣四旁,而矩之所施乃無一片空缺地。上段言己之所好,人之所同;下段言己之所惡,勿施於人。此下節‘好、惡’字之張本。
云‘樂只君子’止民之父母。
云‘節彼南山’止天下僇矣。
此兩段當為第二節,統論好惡,而分言一公一私之得失。
云‘之未喪師’止失衆則失國。
章句凡三言得失,皆為結上節、起下節之辭,不當别為節也。此段為初言得失,結上節兩引之意。而‘國、衆’二字,為下節有國、有人之材料。
是故君子止此有用。○德者止末也。○外末止施奪。○財聚止民聚。○是故言悖止貨悖而出。
此五段當為第三節,言君子、小人、財用、好惡之得失。
康誥云‘惟命’止不善則失之。
此段為再言得失,亦結上節五段之意,而善之一字引起下節‘惟善為寶’之善字。
楚書曰止為寶。○舅犯曰止為寶。○秦誓曰止殆哉。○惟仁人止能惡人。○見賢止過也。○好人之所好止災必逮夫身。
此六段為第四節,言君子、小人、用人、好惡之得失。
是故君子有大道止驕泰以失之。
此段為三言得失,亦結上節六段之意,而有大道三字引起下節‘生財有大道’字。
生財止財恒足矣。○仁者止發財。○未有上好仁止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止以義為利者也。○長國家止以義為利也。
此五段為第五節。上兩段論財用,中一段承上仁字,起下義字,下二段論用人,而一言君子好義之利,一言小人好利之害。
一章節數大體如此。而所謂節數亦非截然有界分,上節之意,實終于下節之後;下節之説,已本於上節之内。如第二節‘不可不慎’之慎,至第三節‘先〔慎〕乎德’而應之;第三節‘外本内末’之意,至第四節‘仁親為寶’而終之;第四節‘尚亦有利’之利字,實為第五節‘國以義為利’之所本,此又不可不察。以上論章内節數。
絜矩者,仁之方,義之事,故章終專言仁義。
仁者愛而公,義者宜而方。因吾心之所具而見彼我之同有此心,使老長幼孤無一夫之不獲者,仁之推也,即所謂愛而公;從吾身之所處而度彼我之各有分願,使上下四方無一處之不均者,義之制也,即所謂宜而方。
程子曰:‘公則一。’君子所以一矩而能盡絜天下之物者,公而已,公即是仁。
忠信之訓,‘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此以‘發己自盡、循物無違’為文,益精襯有旨。蓋發己二字暗貼矩字,循物二字暗貼絜字。矩之在己者,發之必自盡;絜之施物者,循之必無違。此忠信之事,而君子絜矩之大道。
孔子曰:‘作者,其有憂患乎?’古來聖賢著書皆因有所感,故見於書者皆有憂患之寓焉。中庸大學皆作於衰戰國之世,聖人不得其位,禮樂典章無以考議,則中庸一篇有‘遯世無悔’、‘明哲保身’之訓,往往無限感慨;小人得志,富國殘民,無所不至,則大學末章特惓惓於用財、用人之道,丁寧反覆於義利公私、天人得失之幾。而或言災及其身,或言害至於國,結之以‘雖有善者,無如之何’,所以警世者至矣。此言外之微意,讀者諷誦玩味之久,當自得之。此章為一篇結末,故篇内許多説話皆錯綜照應。如四道字,即‘大學之道’之道;其餘如兩德字,一先字、一終字、兩命字、兩‘本末’字,又如‘好惡’字、僻字、‘親賢’字、‘樂利’字之類,無不暗相點綴收拾盡。以上通論一章大旨。
☚ 02_043或問小注   02_045大學小注辨解 ☛
000002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