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石城山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𪲴之形, 其旁出堡坞, 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 ①小石城山: 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境,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②西山: 在今湖南省零陵县西南潇水边。径: 一直。黄茅岭: 在今湖南零陵县城西面。垠(yin): 边。③睥睨(bini): 女墙,城墙上的矮墙。梁欐(li): 屋梁。堡坞: 土筑的小城堡。④箭: 一种竹名,可作箭杆。泛指竹子。疏数: 疏、密。偃仰: 俯仰,高低。⑤中州: 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文化发达地区。夷狄: 古时候称东方少数民族为 “夷”,称北方少数民族为 “狄”。这里泛指边远地区。⑥其气之灵: 指天地的灵秀之气。古人认为它赋于人,就会造就伟大杰出的人物。楚之南: 战国时楚国的南部即今之湖南一带。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翻越黄茅岭下山,有两条路: 一条向西去,沿路搜寻风景,没有发现什么景色; 另一条偏北向东去,不到四十丈远,山路中断了,被河水分开了,有一堆积石形成的小山横挡在边上。上面的石头像城墙上的矮墙和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又突出了一座像土筑的小城堡,那里有一个像门一样的石洞。朝里看很黑,投一块石头进去,咚咚地发出水响声,那水响声激扬清脆,许久才停止。绕着它可以登上山,在顶上可以眺望很远,上面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出美好的树木和竹子,显得格外的奇特和坚实,它们长得有疏有密,高低适中,就像是有智慧的人安排布置在那里似的。

唉! 我怀疑创造万物的神灵是有还是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我更加相信确实是有的。可是又奇怪,它不在中原地区安置这种美景,却要安排在边远地区,它经历了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呈献美好姿态的机会,这实在是花费了劳动却没有用处。神灵或许是不应该这样做的,那么神灵果真是没有的吧? 有人说: “这样做是用它来安慰那些贤才却被辱没在这里的人的。” 也有人说: “这里天地的灵秀之气不造就伟大的人物,却偏偏创造出这种美好的景物,所以楚国的南部很少有贤人,却有很多奇异的石头。” 对这两种说法,我不相信。

【鉴赏】 文章以简练、准确的笔墨记叙了小石城山优美奇特的景致,并且感叹这样奇妙的山水却不在繁荣兴盛的中原地区,偏偏被弃置在偏远的蛮荒之地,由此引出作者对造物主有无的一番感想,表现出对天命的怀疑。

文章抓住景物特征,生动逼真地描绘。并借景抒情,含蓄地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贬职永州的愤懑心情,以吐胸中之气。

字数:1249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384-385页.

《小石城山记》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𪲴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 ① 西山: 山名。见作者《钴鉧潭西小丘记》注②。 ② 睥睨(pì nì 辟腻): 通“埤堄”,城上短墙。梁𪲴(lì 丽): 屋梁。 ③ 数(cù 醋): 密。 ④ 中州: 泛指黄河中游地区。 ⑤ 夷狄: 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⑥ 伎: 通“技”,技巧,技艺。此指小石城山的景色。 ⑦ 楚: 楚国,原在今湖北、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

这是《永州八记》的第八篇。

本文写于唐元和七年(812),与作者同年游袁家渴、石渠、石涧所作三记合为著名的“永州八记”的后四记。和其他三记不同,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记》里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了他贬逐永州后游历自然时触景生情的感慨。这也自然构成了文章的写景和议论两段。

上段写景。可分两层,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反映了作者在永州借游赏自然寻幽探奇、“无所不到”以排遣悠闲时光和怀才不遇的烦忧的精神状态;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无论是方位的指点还是景观的描绘,都是在循序渐进中进行的,自然景致随着观赏者的游历渐次展现,使读者阅读时不自觉地由其导引,似乎也步入了自然奇观。这样的笔法使本文的景物描写达到了紧凑而自然流畅的效果。随着横亘路头的积石的出现,紧接着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了积石上呈现的房屋形状及四围像小城的外貌,于是与“石城”之称吻合。此后写石上如门的洞穴,其深邃且有水,可感其幽静;“环之可上,望甚远”,则见其高旷;石上没有土壤,却疏密相间、高昂低伏地生长着秀美的树木竹子,又显其奇丽。柳宗元曾说过: “游之适,大率有二: 旷如也,奥如也。”(《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登其高,有旷达之感;探其奥,有幽奇之得。小石城山的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实为作者眼中适游的奇妙之地,从而顺理成章地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慨叹。以本句承上启下,第二段对造物者的疑问就丝毫不感突兀了。

第二段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作者在这一段里,本意是通过像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然而却不直抒胸臆。首句由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到“愈以为诚有”,乃是作者的着意之笔,思索由此伸展。文章波澜层出,避免了平铺呆板之病。美好的景观“不为之中州”,反长期沉埋在人迹罕至的僻野,不为人知,不为人用,暗扣柳宗元自己的身世遭际,把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寄托到被弃置的美丽自然之上,用曲笔表达了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至此,由上段的纯景物描写达到了与主观感受的和谐交融。在感慨能向人们呈伎献巧的石头和在艰苦的条件下“益奇而坚”的嘉树秀竹“劳而无用”之后,作者又以推想神者大概不会这么作而提出了造物者“其果无乎”的反问,文章再起波澜。因反问而设答,不说自己借奇石以自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这里以安慰那些被贬黜到此的贤人;不说自己贬到这荒僻之地的孤单寂寥,唯以自然之石为伍遣怀,却说造物者灵气独钟于石,所以湖南、湖北一带少伟大人物而多奇石,所透出的天涯沦落、同病相怜、孤芳独赏的痛楚愤懑之情就更深一层。最后用“余未信之”作结,既可看作对造物者的否定,更流露了柳宗元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希望。

《小石城山记》在艺术上留给人们的鲜明印象,是白描式流畅自然的景物描写和触景生情、物我合一、丰富而带有思辨性的思索。正是这一点,构成了这篇散文独到的艺术风貌。

字数:1741
宫晓卫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