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圖
【題 解】
大學圖作者李滉(一五〇一—一五七〇),初名瑞鴻,字景浩、季浩,號退溪、陶翁、退陶,本貫真寶,出生於安東禮安縣陶山面温溪里。六歲學千字文,十二歲學論語,二十歲遊太學,三十三歲考中慶尚道鄉舉第一名。中宗時文科及第,任承文院副正字,歷任户曹佐郎、禮曹判書、藝文館檢閲、成均館司成、弘文館校理、公州判官、典翰官。‘乙巳士禍’之後,多次以體弱年老上書請退。後自求外放,歷任丹陽、豐基郡守。晚年退隱故鄉養真庵,建陶山書堂,專心教育和著述,去世後此地設立陶山書院。
退溪篤學精思,德慧雙修,教澤廣遠,尤能‘集大成於群儒,上以繼絶緒,下以開來學,使孔孟程朱之道焕然復明於世’,享譽於海内外學林,發展了朱子哲學,繼承王陽明的學説,創立嶺南學派,發展成為影響巨大的退溪學統,成為朝鮮的儒學泰斗和學術巨峯,被稱為‘朝鮮之朱子’、‘東方百世之師’。在朝鮮朱子學史上與李珥一起被稱為後朱子學‘雙璧’,他們之間圍繞‘四七理氣論辯’、性情善惡及人心道心等問題的論争,引起了長達三百年之久的學派論辯公案。其思想對日本朱子學的發展也産生了一定的影響。門人弟子輩出,配享書院、祠宇者多達七十四人,如趙穆、李德弘、鄭逑、柳成龍、金誠一、李玄逸、李象靖、李震相等著名學者不是出自其門下,就是繼承其學系。
任大提學時,編寫戊辰六條疏和聖學十圖。聖學十圖和心無體用辯,將聖人的學問内容整理、歸結為圖和學説,强調對心性要從根源上致力於道義生活。聖學十圖與‘四端七情説’一起成為退溪一生學問的結晶,也是退溪學的精髓和特色所在。主要著作還有朱子書節要、心經釋義、宋季元明理學通録、啓蒙傳疑、四端七情論及退溪全集六十八卷。
在哲學上,既反對徐敬德為代表的唯物主義,又排斥佛教和王陽明的主觀唯心主義,崇信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其朱子書節要為初學者之門徑。紹承朱熹理本論思想,以‘理’為哲學的最高範疇,在理氣關係上肯定理主氣從,並將理氣關係推導到人的性情關係,從而提出了在朝鮮哲學史上著名的‘四七理氣論辯’,把朱熹‘四端是理之發,七情是氣之發’的命題,闡發為‘四則理發而氣隨之,七則氣發而理乘之’的命題。他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主宰,如果没有‘理’,便没有天地和人類萬物,一切都將不存在。他承襲朱熹的未有天地之前畢竟先有一個‘理’,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的觀點,將‘理’看作為超自然、超時空的精神本體,而自然界以及整個人類社會則是由‘理’派生的,不過是‘理’的表現而已。
他反對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説,信奉朱熹的‘先知後行’説。但又認為人有兩種人性,即‘本然之性’和‘氣質之性’。由‘氣質’的‘清濁’與‘粹駁’而有‘上智’、‘中人’、‘下愚’之分,即‘天理’、‘知行’相兼的人屬於‘上智’;‘知足而行不足’的人則為‘中人’;‘知昧行惡’的人是‘下愚’。同時認為人們雖然具有‘氣質’之差距,但經過個人的不斷讀書和修養,差距可以縮小,亦能達到聖人的境地。
對於‘正德、利用、厚生’,退溪認為‘利用、厚生’為先,實現正德應該實踐為己之學:‘為己之學,以道理為吾人之所當知,德行為吾人之所當行,近裏著工,期在心得而躬行者’,視為己之學為君子之學,‘君子之學,為己而已。所謂為己者,即張敬夫所謂無所為而然也。如深山茂林之中,有一蘭草,終日薰香,而不自知其為香,正合於君子為己之義’。
六十歲時開始參與奇大升的‘四七論辯’,强調‘天理’與‘人欲’的對立,要求人們放棄‘人欲’,服從‘天理’。在他看來,‘四端、七情’與‘天理、人欲’有所不同。‘四端’就是‘天理’,‘七情’却不盡同於‘人欲’。因為‘七情’包括為善為惡兩種可能,而‘人欲’則一定是‘惡’的。‘天理’和‘人欲’是完全對立而不可並存的。讀書、修養的目的就是革盡‘人欲’,盡復‘天理’。
本文為聖學十圖第四圖,由大學圖、大學經、敬説、自注等部分組成。文中的圖式出自朝鮮初期陽村的入學圖説;大學經的内容則符合朱子章句經一章的主旨;敬説引用了大學或問中有關敬的論説;自注部分説明了聖學十圖以‘敬’字為主,聖學始終也是圍繞‘敬’而展開的這一特點。(徐坰遥)
第四大學圖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