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
〔闢〕(pì) 打开。
《左传·宣公二年》:“寝门辟矣。” 开辟。《荀子·王制》:“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司马相如《上林赋》:“地可垦辟。” 屏除;排除。《周礼·天官·阍人》:“凡外内命夫、命妇出入,则为之辟。”《荀子·解蔽》:“是以辟耳目之欲。”引申为驳斥。 如:辟谣。 (pì) 通“僻”。不诚实;邪僻。《论语·先进》:“师也辟。”《左传·昭公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杜预注:“辟,邪也;衷,正也。”亦指幽僻。《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 通“擗”。 捶胸。《诗·邶风·柏舟》:“寤辟有摽。” 通“譬”。《荀子·王霸》:“是过者也,过犹不及也,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影之枉也。” 通“霹”。见“辟历”。 《墨经》中的逻辑术语。举旁例以喻所说的论题。
《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