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登革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登革病毒经埃及伊蚊或白级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儿童多见,尤以5岁以下占绝大多数。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病人,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埃及伊蚊或白级伊蚊是登革病毒感染传播的主要媒介。雨季是发病高峰季节。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免疫力。潜伏期5~18d。 【临床表现】 1.发热 突起高热,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1~2d再次升高,呈双峰热。发热时伴剧烈头痛,眼球后痛,全身肌痛和关节骨骼痛,伴极度疲乏。 2.皮疹 于病程第3~6d体温下降时出现,以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最多见,亦可见猩红热样、风疹样或荨麻疹样皮疹及出血点。皮疹最初于手足出现,再播散至全身,呈向心分布,持续3~4d消退,稍痒,很少脱屑。 3.出血25%~50%的病人有出血现象,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或黑便,皮肤出血点,血丝痰或血尿等多部位出血者称登革出血热。 4.其他 肝脾肿大 少数病人可有肝脾肿大。若侵犯脑部可有剧烈头痛,呕吐,意识改变,脑膜刺激征及轻度脑脊液改变,最终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5.出血热、休克。血液浓缩者,为登革热休克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多于病程第2~3d白细胞显着降低,第4~5d降至最低,退热后1周逐渐恢复,部分病人血小板亦减少。 2.病毒分离 急性期采血做病毒分离可获得阳性结果。 3.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实验检测抗体,于疾病第3d,第3周分别采血3ml,如抗体效价递升4倍,有诊断价值。 【防治】 登革热为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低,对其治疗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解热,镇痛,但应忌用退热止痛药(如水杨酸类,易诱发溶血。可用物理降温,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亚冬眠疗法。大汗者应注意补液。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止血药,大出血时应输新鲜血或血小板。应隔离患者,自起病起防蚊隔离1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