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内阁与大学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内阁与大学士

内阁与大学士neige yu daxueshi

明清两代的内阁是封建皇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办事机构,内阁中的大学士地位类似前代的宰相。明朝初期,朱元璋撤销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置华盖殿、英武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选用一些翰林院的学士、侍读、编修等官员入值,协助皇帝处理书奏,以及根据皇帝的意图草拟诏书、敕诰。其时,大学士也只是担任顾问和秘书的职务,“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明史》卷72《职官志》),权限不大。永乐年间,解缙、杨荣等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因其在大内殿阁办事而称“内阁”,内阁正式设立。当时规定: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级别也不过正五品,属于中级官员,且“不置官属,不得专判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同上)。内阁大学士只能遵照皇帝的命令办事,由皇帝“自操威柄”,内阁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办事机构。明仁宗以后,内阁权位渐高。宣德时,大学士杨荣、杨士奇、杨溥等兼领尚书, 并称“三杨”,权势较大。明中叶以后, 由于政治腐败, 皇帝“不亲政事, 故事权下移” (《廿二史箚记》),由内阁代替皇帝草拟诏命、敕诰,六部尚书凡事须请示内阁大学士,而且“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内阁大学士有多人,其中一人为首领,称“首辅”。首辅更是位极人臣,一切朝政归其调度,俨然成为实际的宰相。此后,内阁地位进一步提高。嘉靖时把持朝纲20年的严嵩和万历时主持改革的张居正, 都是明后期影响很大的内阁首辅。与此同时,围绕着首辅地位的内阁纷争也愈演愈烈。明中叶以后,宦官的势力不断发展,逐渐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司礼监代替皇帝批阅奏章,传布政令,凌驾于内阁之上,以至“首辅亦仰其鼻息”,“阁臣亦听命矣”。因此, 内阁的权力也受到一定限制。清代的内阁制度沿袭明朝,并有所取舍。顺治十五年(1658),清廷裁撤内三院为内阁,设立殿阁大学士4人,协办大学士2人,均是满汉各半,其职务为“参赞机务,表率百僚”(《乾隆会典》卷二)。内阁下设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诰敕房等机构。具体职责是:替皇帝起草诏命、批答奏章,主持大典仪式等。与明代比较, 清代内阁制度比较正规、比较完备,但实权远比明代为小。清代皇帝处理军国大事,最初是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后则由军机处策划。内阁虽居一切官署之首,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实际上却只能处理一般的行政事务。这种情形,一直沿袭到清末。

☚ 亲军卫和京营   改土归流 ☛
内阁与大学士

内阁与大学士Nei ge yu daxueshi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废除丞相后,“自操威柄”,(《明史稿》卷七六《职官志》)但深感独自统御天下,不可没有辅臣,于是在洪武十五年从翰林院等文翰机关中选拔一些官员,冠以殿阁大学士之衔,入值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成为皇帝的顾问。建文时,殿阁大学士一度被废。永乐即位后,以祖制名义恢复,并正式设立了内阁,挑选文臣解缙、胡广、黄淮、杨士奇、杨荣、金幼孜、胡俨七人入阁,参预机务。永乐时内阁大学士官秩仅五品,不置官署,也不能兼任六部职务。他们少则5人,多则7人,仅仅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仁宗、宣宗时,阁臣可兼任六部尚书,在地位上“内阁与外九卿平交。”(《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英宗时,因皇帝年幼,阁权渐重,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皆四朝元老,国家大事。疏至内阁,经阁臣议定,“票拟批答”,作为皇帝旨意。(《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三《内阁》)嘉靖以后,内阁地位更高,朝位班次,在六部之上。世宗打击宦官势力,重用阁臣,夏言、严嵩先后秉政,出现“首辅”之称,实际上已具有宰相的权力。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使明代政治高度集权化。清朝代明后,沿袭了内阁制度,设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名额不定,汉人、满人各半,但实权掌握在满人手中。雍正设军机处以后,内阁权力下降,渐渐徒有虚名。清末时,内阁与军机处合并成国家最高国务机关。

☚ 靖难之役   郑和下西洋 ☛
0000349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