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雾水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雾水葛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 异名 地消散、脓见消、咄脓膏(《生草药性备要》),啜脓膏(《岭南采药录》),粘榔根、水麻秧(《文山中草药》),山三茄(《浙江药用植物志》),石茹《(福州草药》),田薯(《闽南民间草药》),山参、拔脓膏(《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荨麻科雾水葛属植物雾水葛的全草。 原植物 雾水葛Pouzolzia zeylanica(L.)Benn.(Parietaria zeylanica L.),又名白石薯(《福建植物志》),台湾雾水葛(《植物大辞典》)。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2~40cm。 茎直立或渐升,不分枝或下部有1~3长分枝,被短状毛,或同时混生疏展毛。 叶对生,或茎顶部的互生;叶柄长0.3~1.6cm;叶片革质,卵形或阔卵形,长1.2~3.8cm,宽0.8~2.6cm,顶端短渐尖或微钝。基部圆形,全缘,两面疏被伏毛;侧脉1对。 团伞花序腋生;花通常两性,直径1~2.5mm;花被片三角形,长2~3mm;雄花有短梗;花被片4,长圆形,长约1.5mm;雄蕊4;雌花花被片椭圆形或近菱形,长约0.8mm,顶端有2小齿,外面密被柔毛,果期呈菱状卵形,长约1.5mm;柱头长1.2~2mm。瘦果卵形,长约1.2mm,有光泽。(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1册.205页.图846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00~1300m的草地、田边、丘陵或低山疏林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晒干。 药材产于广东、福建等地。 鉴别 干燥带根全草,根系细小,在茎短,分枝披散,疏被毛,红棕色。 叶膜质而脆,易碎,叶柄纤细。气微,味淡。 。【药性】:性味 甘、淡,寒。 ❶ 《生草药性备要》:“味甜,性寒。” 功效 解毒消肿,排脓,清湿热。 主治 疮,疽,乳痈,风火牙痛,肠炎,痢疾,尿路感染。 ❶ 《生草药性备要》:“散痈疳(疽)大毒疮,消毒,治乳痈乳岩,用根捶片糖敷之,又能凉血。”“止牙痛,捶汁和水含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捣敷或捣汁漱。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乳腺炎:鲜雾水葛、鲜梨头草、鲜木芙蓉、鲜蒲公英各适量,共捣烂,敷患处。” 单方应用 ❶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尿路感染,肠炎,痢疾,疖肿,乳痈:雾水葛鲜品30~60g或干品15~30g。水煎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