钹子书
又称“沪书”。 曲艺曲种。起源和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流行于川沙、南汇、松江、青浦等地区。有西乡调和东乡调之分。 西乡调以松江为中心,东乡调以川沙为中心。 后者又叫“浦东说书”。演唱者一至二人,有说有唱,唱时演员右手持竹筷,敲击左手拿著的钹子(括子、单片),掌握节拍,曲调简单,吟诵风格,句末略有拖音。 也有只说不唱的,称“上海评话”。道具有扇子、醒木等,借助戏曲的手面、眼神、身段塑造人物。 东乡调注重说表,以傅炎泉为著名。 西乡调擅长演唱,以唐驼子为代表。 传统曲目有《大红袍》、《天宝图》、《杨家将》、《英烈》等。建国后成立“沪书改进协会”,经过改革,增添弦乐伴奏。 在市郊民间颇为流行,并有群唱、表演唱等形式。新曲目有《小二黑结婚》、《王孝和》、《霍元甲》、《养猪阿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