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血散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血散薯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 金不换、一滴血(广东),山乌龟、独脚乌桕(广东、广西)。 基源 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血散薯的块根。 原植物 血散薯Stephania dielsiana Y.C.Wu(Stepharia sinica auct.Sin.non Diels),又名一点血(广西)。 历史 本品历代本草未见记载。但华南地区作为民间药用已有较长历史。 药材主产于广东,自产自销。此外,广西、湖南也产,民间自产自用。 形态 多年生草质藤本,全株无毛。块根近长圆纺缍形或不规则块状,常露于地面,直径10~15cm,外皮褐色,粗糙,有较多的疣状小乳突,茎常带紫红色,枝叶折断有红色液汁流出。叶互生,纸质,叶柄与叶片近等长,于叶柄盾状著生;叶片阔三角状卵形,长、宽均为5~13cm,顶端有突尖,基部平截或近圆形,全缘或有时呈微波状。伞形聚伞花序腋生,雌雄异株;雄花序复伞状,小聚伞花序疏松簇生于假伞梗的末端,萼瓣均紫色,花瓣贝壳状,雄蕊花丝合生成柱状;雌花序头状,花期不见假伞;花被左右对称,萼片1,花瓣2。核果较小,内果皮长不超过1cm,其上的雕纹末端呈弯钩状。花期5~7月,果期7~9月。 (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99页.图82)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谷、溪边、林中、石缝及峭壁上。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挖取根部,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药材主产于广东,广西,湖南亦产。 鉴别 性状 块根略呈扁球形或球形,直径6~13cm,顶端微凹陷,残留茎基直径5~7mm;表面深棕色,粗糙,有纵向突起的皮孔,长1~3mm。商品多为类圆形的横切块片,直径3~7cm,厚2~5mm,略卷曲,切面可见维管束(三生构造)排成3~4个同心环。气微,味苦。 显微 块根(外侧1.2cm处)横切面:木栓层有数列细胞。靠近栓内层处有石细胞,3~5个或多个成群,断续排列成环,石细胞类圆形或类方形者直径31~70μm;类长方形者长70~122μm;厚5~14μm;薄壁细胞内含多数草酸钙方晶或针晶,长3.5~21μm。 中柱占根的大部分,为三生构造,有多数外韧型维管束,排列成数个同心环,靠中央的木质部束较大。本品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83) 理化 取样品粉末适量,按“地不容”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干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 含生物碱,总碱含量达2.62%。有1-四氢掌叶防己碱、千金藤碱、克班宁(Crebanine)、华防己碱(Sinoacutine)异汉防己碱及高阿莫灵碱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76 【药性】: 性味 《中药志》:“苦,寒。” 功效 清热解毒,散瘀止痛。 主治 胃痛,神经痛,牙痛,胃肠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跌扑损伤,毒蛇咬伤,疮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