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造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造林

1.造林

南京市大规模荒山造林始于东晋 (317年),盛于明朝,毁于清代 (1853年)。民国时期,虽采取垦荒植树、创办林场等措施,组织大面积造林,但由于无人管护,收效甚微。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京仅留下残、次、疏林地9.33千公顷。50年代初期,党和政府采取谁造谁有、民造公助、合作造林等措施,群众造林的积极性提高,以用材林为主的荒山绿化速度加快。1957年,林地面积发展到38.53千公顶。1958—1960年,林、桑、茶、果都有较大发展,桑园扩大了2.4倍,果园扩大了5倍,茶园扩大了6倍多,但成活率极低。60年代,造林面积虽达到30.58千公顷,但成林质量不高,并且受“以粮为纲”的影响,毁林种粮,蚕食林地在6. 7千公顷以上。70年代以后,采取造林与办场相结合,加强营林管护措施,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并形成三大特点:
❶造林树种从以用材林为主向经济林为主转化;
❷有计划退耕还林,每年退耕还林的面积均在1 000公顷以上;
❸林业生产向基地化方向发展。进入90年代,加大了丘陵山区开发和沿江滩涂开发的力度,扩大了以 “四园”(桑园、茶园、果园、药园) 为主的经济林比重,林业结构逐步优化。1995年,全市经济林面积增至18千公顷,用材林、经济林、生态林三大林种比重已调整为7:2:1,初步实现了林业生产的协调发展。199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4. 5%,比1975年提高了4. 9个百分点。
栽桑养蚕在南京具有悠久历史。元代,溧水县有桑园面积4. 67千公顷;清代,已成为重要的丝绸贡品基地。抗战时期,大片桑园被毁。1949年,全市桑园面积仅存145公顷。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采取外购桑苗,培育实生桑苗,建立国营桑苗圃等多种措施,支持农民植桑养蚕,桑园面积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7年,全市桑园面积恢复到3.15千公顷,1959年桑园又增加到5.7千公顷。蚕茧产量也由50年代初期的20.5吨,发展到1960年的321吨,增加14.7倍。三年困难时期,重粮轻桑,桑园大部分被毁。到1964年,全市桑园不足1 000公顷。嗣后,蚕桑生产进入新的恢复发展阶段,1974年,桑园面积恢复到3.69千公顷,10年新增桑园2. 67千公顷,蚕茧产量也由10年前的108.9吨提高到994.5吨。1980—1982年,蚕茧总产连续3年在1 000吨以上。1983年以后,由于茧价偏低等多种原因,蚕桑生产再次跌入低谷,1989年,全市桑园面积仅存635公顷,蚕茧产量跌至372吨。进入90年代,茧价受国际市场影响,大起大落。1995年,全市桑园面积为2. 04千公顷。

☚ (二) 林、茶、果全面发展   2.茶叶 ☛
0003080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