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育种
新中国成立48年来,辽宁省省属农业科研单位通过整理地方品种、引种鉴定、系统选育、杂交育种以及杂交优势利用等方法,先后选育出粮食、油料、棉花等17种作物、530多个优良新品种。使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更新更换4~5次,使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405.5万吨,提高到1996年的1 660万吨,增长309.37%,为农业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1)水稻育种。1949—1996年,辽宁省省属科研院所共育出水稻新品种80多个。其中获国家发明奖4项。新品种的不断推广应用和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全省水稻面积由1949年的6.46万公顷发展到1995年的46.86万公顷,总产由1949年的13.3万吨增加到1996年的338.9万吨,增长24.5倍。50年代选育出卫国、宁丰、卫国7号、安东陆稻等新品种; 60年代选育和引进了辽粳152号、元子2号、公交13号、农垦19号、农垦20号、农垦21号、京引177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1971—1975年省农科院稻作所与其他育种单位联合选育出粳型恢复系C57,使粳稻杂种优势首先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居国内领先地位; 1973—1977年先后配制了杂交组合京引177A×C57比丰锦增产10%~15%,到1984年栽培面积达7.16万公顷,成为辽宁省5大主栽品种之一; 丰锦A×C57亩产达570.95公斤,秋岭A×C57亩产560.15公斤,比丰锦增产15.1%,此项成果1980年获辽宁省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1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自80年代初开始,辽宁省水稻常规育种取得明显进展,先后选育出辽粳287、旱72、辽粳421、辽开79、辽粳326、辽粳294等系列新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326和294分别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沈阳农业大学杨守仁教授主持的籼粳稻杂交育种研究,先后选育出沈农129、87-913、611、91、514等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先后选育出的辽盐2号、辽盐糯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获国家发明奖,辽盐282、辽盐241、辽盐283、辽盐16等均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433.3万公顷。
(2)玉米育种。50年代主要是地方品种的整理利用,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从60年代起开始进行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先后选育成功辽杂2号、辽双558等品种间杂交种,比当地优良品种增产10%~15%。70年代初期,从优良品种和品种间杂交种中选育出一大批优良自交系,以配制单交种为主,先后选育出丹玉、沈单、铁单、辽单等系列新品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其中丹玉13号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沈单7号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交第330,1982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青饲粮食兼用型优质高产白玉米杂交种辽原1号,获国家发明四等奖。玉米杂交全面应用,使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由 1949年的68.41万公顷增加到 1995年的151.73万公顷; 总产量由1949年的86.5万吨增加到1996年的969.5万吨,增长10.21倍; 单产由1949年每公顷1 275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5 295公斤,增长315.29%,玉米已成为全省第一大粮食作物。
(3)小麦育种。50年代通过地方品种整理利用,评选出春小麦白芒和红芒品种在全省推广; 至70年代,辽宁省农科院麦作研究所先后杂交育成小麦新品种辽春1号、辽春2号、辽春4号、辽春5号、辽春6号、辽春8号6个新品种; 80年代以后铁岭市农科院选育出铁春1号,累计推广面积300万公顷; 辽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先后选育出辽春9号、辽春10号、辽春11号等系列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03万公顷。铁岭市农科院育成的铁春1号小麦,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辽春9号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辽春10号1996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小麦为前茬的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使全省小麦面积由1984年的1.52万公顷 (历史最低值)发展到1995年的17.13万公顷,达到历史最高值; 单产由1949年的每公顷510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3 690公斤; 总产由1949年的5.4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63.3万吨,对缓解辽宁省面粉供应缺口起了巨大作用。
(4)高粱育种。从1951年开始,全省开展了群众性良种评选活动,先后由农家品种中评选出一大批优良品种。50—60年代省农科院先后选育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熊岳253、熊岳334、熊岳360、跃进4号、119等新品种,成为辽宁省的主栽品种。其中的熊岳253先后被甘肃、宁夏、安徽、江苏等省鉴定为推广品种; 70年代以来,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熊岳农业专科学校、铁岭市农科院、锦州市农科所等单位开展高粱杂交育种工作,选育出一大批杂交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984年辽宁省农科院成立了高粱研究所暨全国高粱研究中心,先后选育出8个杂交种,其中辽杂1号、辽杂4号、辽杂5号、辽饲杂1号累计推广面积233万公顷,增产粮食10亿公斤。
(5)大豆育种。1957—1962年省农科院与有关单位合作选育出 11-1大豆新品种,比主栽品种增产21.8%; 1972—1979年合作育成辽农2号,成为唐山、秦皇岛等地区的主栽品种,推进了夏大豆北移,实现一年两熟制。80年代以来,铁岭市农科院育成铁丰系列新品种,其中铁丰18号累计推广面积500多万公顷,1983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省农科院又先后育成辽豆3号、辽豆5号、辽豆8号、辽豆10号等15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67万公顷,其中,辽豆3号、辽豆10号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选育的优良大豆种质5621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以5621为亲本先后育成19个大豆新品种,在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467万公顷,取得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丹东市农科院选育的长花序大豆凤交66-12,1985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沈阳农业大学选育的25104,1988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沈农雄性核不育大豆6-78-387,为国内首次发现。
(6)棉花育种。50—60年代辽宁省棉麻研究所和辽宁省熊岳农科所先后育成辽棉1号、熊岳棉51号、辽棉2号、辽棉4号、辽棉5号等新品种。其中,1950—1957年选育的辽棉1号,是由中国选育并用于生产的第一个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曾替换关农1号,种植3 330多公顷,占病田面积的25%。从1956年起,辽宁省棉麻研究所承担了全国特早熟棉花品种资源的研究任务,于1956—1965年、1974—1978年先后研究282份样本,发现了一批新资源,供应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742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种质资源4 053份,供应朝鲜、罗马尼亚等7个国家种质资源30份。1969年省棉麻所育成特早熟棉新品种辽棉6号;70年代育成早熟、抗旱、耐瘠薄、高产稳产的辽棉8号,每公顷产皮棉1 576.8公斤,到1984年在省内推广2.13万公顷,在省外推广2 066.7万公顷;1973—1979年育成辽棉9-13号,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推广应用,有的已成为新疆、内蒙古、河北等省区的主栽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