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蚺蛇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蚺蛇肉 【名称出处】:《食疗本草》 【概况】: 基源 为蟒蛇科蟒属动物蟒蛇的肉。 原动物 蟒蛇Python molurus(Linnaeus),又名蟒、王蛇(《尔雅》),南蛇、埋头蛇(《纲目》),王字蛇(《纲目拾遗》)。 历史 蚺蛇首载于《食疗本草》。按刘恂《岭表录异》曰:蚺蛇大者五六丈,围四五尺;小者不下三四丈。 身有斑纹,如故锦缬。 ”按其所述,与现今所用蚺蛇符合。 形态 全长达4.6~6m。 头小,吻端扁平。上唇鳞11~13片,不与眼相碰。眼的前缘、下缘及后缘围有6~8片眼鳞。眼小,瞳孔垂直椭圆形。 头背鳞片对称,形小而数目较多。体鳞光滑无棱,在颈部约54~64行;体中部65~72行,肛前40~44行。 腹鳞在腹中间,长不达体侧,有255~262片。尾下鳞65~71片。 在肛门两侧有距状的后肢痕迹。体背及两侧均呈云豹状大块斑纹;头背黑色,从颅顶鳞后边到颈部有长约10鳞、宽约3鳞的黄褐色斑一条。 又从吻端沿鼻孔上缘、眼前鳞上鳞的1/2到眼后,两侧各有一条宽约2鳞半的黄色带状纹,经过体背两侧直达尾端。眼后及眼下有一黑斑。 喉下黄白色。(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109页.4329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 。【生药】: 采集 夏、秋捕捉,捕后剥皮,剖腹去内脏擦净血,鲜用或干燥焙干研末。 【化学】: 含肌酸(Creatine),甲胍(Methylguanidine),腺嘌呤(Adenine),肌肽(Carnosine),γ-丁酸甜菜碱(γ-Butyrobetaine),嘌呤碱(Purine bases),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1]和脂类[2]。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16 [2] CA 1993;118∶230486x 【药性】: 性味 《纲目》:“甘,温。有小毒。” 功效 祛风,杀虫。 主治 风痹,瘫痪,疠风,疥癣。 ❶ 《纲目》:“除手足风痛,杀三虫,去死肌,皮肤风毒疠风,疥癣恶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浸酒或焙干研末。 。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蚺蛇酒(《濒湖集简方》)治诸风瘫痪,筋挛骨痛,痹木瘙痒,杀虫辟瘴及疠风疥癣恶疮:蚺蛇肉500g,羌活30g(绢袋盛之)。 用糯米600g,蒸熟,安曲于缸底,置蛇于曲上,乃下饭,密盖,待熟取酒,以蛇焙研和药,其酒每随量温饮数杯。 单方应用 ❶ 《千金方》:“治狂犬咬人:蛇脯1枚,炙,去头,捣末,每服1g,日3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