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孔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孔丘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人。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馮衍《顯志賦》:“嘉孔丘之知命兮,大老聃之貴玄。”

孔丘

孔丘

见“孔子”条

☚ 孔明   孔堂 ☛

孔丘前551—前479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早年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官。五十岁任鲁中都宰,升为司空、大司寇、行摄相事。后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不被重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礼》、《乐》等文化典籍。修订鲁史《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现存《论语》一书,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言行、与弟子问答等内容的语录体著作。
索引:孔丘,仲尼,孔子、夫子、孔夫子,宣尼、宣圣、尼山,文宣王,至圣先师。

孔丘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出身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后周游列国,传播其儒家“仁”、“礼”之说,因其道不行,又聚徒讲学,晚年致力于《诗》、《书》、《春秋》等古代文献的整理删修工作,由此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思想行为见于他的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他对古诗的看法主要表现在《论语》里对《诗》的评价中。其一,他从“诗”、“礼”、“乐”三者的关系中看“诗”。他认为“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礼记·孔子燕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其二,他十分强调“诗”的社会作用。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这一点还贯穿于他对弟子的教育中,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季氏》)“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阳货》)有时他还把学“诗”和从政直接联系起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其三,他还在评论中总结“诗”的美学特征。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对《诗·硕人》篇,他得出“绘事后素”的结论。他的这些看法确立了儒家论诗的基本原则,也形成了儒家中和之美的美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文论和古诗研究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 ·研究家·   孟轲 ☛

孔丘

 【出典】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编次其事。”“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又《传赞》:“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
 【释义】 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传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开创了儒家学派。
 【例句】 ①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王绩《赠程处士》482)这里说孔子删诗书是自寻烦扰。②卒卒周姬旦,栖栖鲁孔丘。(刘希夷《故园置酒》888)这里用孔丘奔波事以衬托自已的及时行乐的思想。③孔丘贵仁义,老氏好无为。(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二1384)这里用孔丘同老子对举,借以表示自己在出处进退问题上的思忖。④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白《临路歌》1728)这里以孔子泣麟为衬托,感叹如今无人为大鹏而泣,自伤时无知音。⑤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1765)这里以孔子为衬托,婉抒失意之愤。⑥时命或大缪,仲尼将奈何。(李白《纪南陵题五松山》1849)这里以孔子生不逢时衬托自己的不遇之感。

孔丘 - 可可诗词网

孔丘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是宋国贵族,为避难逃到鲁国。年少时“贫且贱”,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萇弘,学琴于师襄。中年始授徒讲学,50岁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参与国政。后来,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终不见用。晚年,返鲁致力教育,修订古籍。其弟子相传先后有3 000人,贤者72人。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政治思想上,重视“礼”,强调“仁”,主张“克己复礼”,即遵守周朝传统的贵族等级制度。提出“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守名份,不得逾越。提倡以“仁”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克己复礼为仁”,实际上是以达到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为目的。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的命题。首创私人办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将教育科目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设置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鄙视“学稼”、“学圃”。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基础上,他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及他与弟子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丘前551—前479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世称孔子。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祖先为宋国贵族,曾祖时因宋国内乱而避居鲁国,家境逐渐破落。曾先后任过相礼、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和中都宰、司寇之类的高官,后因政治主张难行于时,转而致力于教育,整理古代典籍。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历代王朝长期奉为“圣人”。他建立了以 “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法律思想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礼治”和“明德慎罚”的思想。主张“为国以礼”的“礼治”,要求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论语·颜渊》) 的等级名分关系,反对僭越和犯上作乱。希望君主统一掌握制礼作乐的大权,提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的主张和“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论语·子路》) 的观点。为了实现 “礼治”,他提倡 “为政以德”的 “德治”,要求统治者对人民应当“宽”、“惠”,应当重视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认为统治者用政令和刑罚治理国家,虽可使人不敢犯罪,但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如果用道德感化和实行礼教的方式治理国家,就会使人知道犯罪可耻而不愿犯罪并服从统治。他期望通过“德治”,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做到 “胜残去杀”,达到“无讼”的统治境界。为了实行“德治”,他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进而提出了“为政在人”的“人治”观点。他的法律思想经过后世儒家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封建社会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他的法律思想的主要依据。

孔丘

即“孔子”。

孔丘

143 孔丘

先秦儒家经济思想的奠基人。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贵是人的共同愿望,但必须以义求富,不能不义而富贵。士君子应以讲究礼义为己任,无须参与实际经济事务和生产劳动。他主张“为国以礼”,同时也肯定“足食”具有重要意义,主张对百姓应“富而后教”。认为民富是国富的基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他主张“敛从其薄”,“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和滥兴徭役。他认为财富在统治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分配“不患寡而患不均”,应该严格按个人的身分地位占有财富,否则国家就不会安定。他认为阻碍商业活动是 “不仁”行为。主张“节用而爱人”,认为消费方面“与其奢也,宁俭。”西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孔丘上述观点成为中国封建正统经济思想的基本原则。

☚ 管仲   范蠡 ☛

孔丘

030 孔丘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贵族,家道中落。曾做过“委吏”(会计)及管畜牧的“乘田”,年50由鲁国中都升任司寇,为抑制季叔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大夫的家臣势力,定计“堕三都”(毁坏三家都邑),结果失败。后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其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未见用。其政治思想以“仁”的哲学观念为基础和核心,以实现“大同之治”为终极理想目标,以实现“小康”之治为现实政治目的。主张首先要“正名”,并视此主张为改造春秋时代“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的政治混乱的第一要务。他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强调 “正名”应以上正下,先正君主,达到“尊王贱霸”,使“礼乐征伐自天子书”的现实目的;其次主张“为政以德”,实行德治。他认为“正名”必自上始,所以在上者必应有高尚之道德品格,行政以德,民必顺从,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具体要求统治者应对人民宽、惠,反对“不教而杀”,认为应行教化,但也应宽猛相济;再次主张实行“礼治”,并视之为实现“三王承统,天下为家”的“小康”之治的直接途径。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只有“克己复礼”,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才能实现“仁”政,即用礼来轨范人们的言行,建立良好之社会秩序;复次,主张为政的重要标准是实现“均”平,实现安定,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自汉以后,孔子政治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渊源和价值准则,影响2000余年。现存《论语》是研究其政治思想的主要依据。

☚ 老聃   夫差 ☛

孔丘

121 孔丘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其法律思想以“仁者爱人”为基础,以“复礼”为宗旨。首先,提倡“礼治”,认为应“为国以礼”,以“礼让为国”,即要求人们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为此,他主张“为政”必先“正名”,即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行动,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在犯罪问题上,他主张正直的品德不是父子相互告发,而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其次,极力宣扬“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认为“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但他并不否定政、刑的作用,只是认为德、礼更能达到建立良好统治的目的。为此,他提倡教化,反对“不教而杀”,主张对民“宽”、“惠”,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主张宽猛相济,德主刑辅;再次,他还比较重视统治者的表率作用,认为统治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些思想一方面为孟轲所继承,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另一方面则为苟况所继承,并发展成为隆礼重法的思想。这两方面又成为后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渊源,也是封建法律“一准乎礼”,注重教化的理论根据。

☚ 李耳   李悝 ☛

孔丘

018 孔丘

孔子哲学的核心观念是“仁”。“仁”是标志人格完善的概念。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人格的完善就是这种文与质,即社会的伦理规定(礼、文)与人的自然素质的统一。他指出,人天生都有一种好的自然素质,就像一块未经过加工的绢子,要“文之以礼乐”,才能成为仁人。孔子从人的情、欲与礼的统一关系来说明“仁”的实现。从情、欲方面说,达到仁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由爱己达到“爱人”。从礼的方面说,这种修养的结果同时就是与伦理规范的合一,孔子称之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的为学之道,目的是成为仁人。孔子认为,仁包括着知,即对人道的自觉。他既讲仁,又讲知,既讲学,又讲思。并且主张仁知、学思的结合。他说: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仁知、学思的统一,最终达到“学以致其道”的目的。孔子改造了商周的天命观,认为人应做的事,是努力行仁,强调“为仁由己”;行为的效果,人无法完全掌握,他归之于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人的行为价值在于行其当行之事,而不在于效果。孔子所说的天命,是对人所当行界限的规定。在此意义上,“知天命”,也就是“知人”,所以他说,“不知命,夫以为君子也。”孔子否定了商周天命观中“祈天永命”的一面,从人的完善出发理解天命,实现了由宗教观念到哲学观念的转变。他没有明确否定鬼神,而是采取了“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中庸”是孔子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的思想行为既不能太过,又不能不及,要恰到好处。汉代以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老聃   子思 ☛

孔丘

059 孔丘

他创立了以 “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伦理思想总纲。在他看来,“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其主要内容是“爱人”,要“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从这一总原则出发,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的思想和“孝悌,仁之本”的思想。他把“仁”和“礼”统一起来,“礼”是一种国家政治制度,“仁”是维护“礼”的,“人而不仁,如礼何?”同时“仁”又是以 “礼”为准则的,“克己复礼”,“约之以礼”,才能达到“仁”。以 “仁”为核心,还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和德目,如: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智、勇、义等。仁德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对民众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提出“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方法,要求君子要做到“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要“尊五类、屏四恶”,实现对民众的统治。还建立以“仁”为核心的“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儒家伦理模式,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孔子的伦理思想是精华与糟粕、贡献与局限的统一,对此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具体分析,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学说。

☚ 孙武   有若 ☛

孔丘

010 孔丘

中国古代逻辑的启蒙者和先驱者之一。他提出的正名和类推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名,在中国逻辑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范畴。孔子的贡献就在于,第一次提出了“名”的正和不正的问题。他认为,当时社会政治伦理混乱主要是“名实相违”造成的,所以他主张为政必须先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强调了正名是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中的必要条件。它的实质是使名具有确定性,从而达到名符其实的目的。孔子的正名理论具有政治伦理和逻辑的双重意义,因而是中国正名逻辑的创始者。孔子也根据他的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反复告诉他的门徒说:“告诸往而知来者”揭示了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作用。他提出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温故知新”等等,都说明了孔子已经知道了推理对形成知识的意义。所以,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开创之功是不可忽视的。

☚ 老聃   邓析 ☛

孔丘

040 孔丘

68岁返回鲁国,专门从事整理古籍和教育活动。一生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执教40多年,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如:颜回、曾点、子路、子贡、子夏等七十二人。并且,把多年积累的教育经验和亲身体会加以总结,提出一套教育主张。在教育对象上提出“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国别,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其学生来自鲁、齐、卫、晋、宋、陈、齐、楚等国,出身贫富均有。在教育作用上,
❶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
❷认为治国靠政令、刑律,不如靠德治和礼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庶、富、教”的治国思想。在教育目的上,要为奴隶主阶级培养“君子”、“成人”和“士”。要求“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教学内容大体有三个方面:
❶道德内容。即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
❷知识内容。删 《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把“六经”加以改编,形成中国第一套较完整的教材。
❸技能技巧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在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提出下列主张:
❶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特点确定教的内容,“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教学活动中灵活掌握。
❷启发诱导。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主张。即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欲思不解,欲言未能,教师才诱导、引发,帮助学生“开其意”、“达其辞”。但启发不是目的,目的是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❸学思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只读书不思考,就易上当,反之只思不学就会陷入空思。
❹由博反约。提出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主张,要求能在见识多,思路广,对事物理解深刻情况下,以简驭繁,触类旁通。在道德教育方面,也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教育内容是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把“礼”、“仁”推及社会关系各个方面。以父子之间的孝为基础,推至兄弟之间为悌,推至君臣之间为忠,推至朋友之间为信。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要各遵其礼,行其德,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首先是立志。立志的标准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在教育活动中常培养学生立志。其次是克己内省。即通过自我反省的过程来克制自己,从而达到“守仁”、“执礼”的目的。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主动防范,使各种不良的杂念防患于未然。二是在处理自己与别人关系或产生摩擦时,要“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三是改过迁善。认为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提出“过则勿惮改”的观点,如果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最后是“慎言而敏于行”。在判断一个人好坏时以言行两方面去考察。还有许多有关教师修养的意见,诸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关心学生,教学相长; 当仁不让与师生关系等。

☚ 人物   墨翟 ☛

孔丘

027 孔丘

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对文学的贡献主要有: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不仅最后编定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且编纂修订了 《尚书》、《礼记》、《乐记》、《周易》、《春秋》等,清理出中国文学的源头;通过与弟子问答的记录《论语》一书,开先秦诸子散文之先河,并创造出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文风,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创立了儒家的文艺批评观,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提倡“兴观群怨”即反映社会现实,还提出了“思无邪”的批评标准。另外,还阐释了儒家的处世态度,以“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的原则,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出处选择和审美观念。这几方面,尤以文艺理论主张,特别是重视“诗教” 的见解,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先秦作家   庄周 ☛

孔丘

孔子名。

孔丘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字仲尼,又称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早年业儒(做吹鼓手),曾为委吏(管理粮草)和乘田吏(管理畜牧)等小官。在鲁国任司空、司寇,并代行相事。后周游列国,聚众讲学。晚年删诗书,修春秋,订礼乐,建立儒学体系。其弟子3000,身通六艺者72人。政治上,维护商周奴隶制度,同时又对时代进步有所容纳。在哲学上,既承认传统宗教中的“天”和“命”,又“敬鬼神而远之”。教育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主张“学而优则仕”和“因材施教”,提出“不耻下问”。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要领在于“复礼”和维护“孝悌”,恢复商周宗法制度。在整理文化典籍和兴办私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其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言行,由其弟子记载编成《论语》一书,计20篇。

孔丘

孔丘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他的思想言行,主要见于他的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孔丘的思想体系以“礼”“仁”为核心,一生以恢复周王朝的一整套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仪式为己任,提出以“仁”为规范,即把自己的主观目的、情感、欲念自觉地与一定的社会客观规定(“礼”)相融合。从这一立场出发,他十分重视文艺的作用,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礼记·仲尼燕居》、《论语·泰伯》)。孔丘把文学作为“事父、事君”恢复周礼的工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和“礼”、“仁”思想相一致。他主张中和之美,提倡“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又不忽视形式,提出了最初的文质观:“文,犹质也;质,犹文也。”(《颜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虽然孔丘的文学思想是从其“礼”“仁”核心出发,并为之服务的,但因其在儒学中的崇高地位,对后世散文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辞达”说以及“志足言文”说,更成了后世散文创作中基本的美学原则(详见“辞达”、“左传”及“志足言文”诸条)。

☚ 美学家   墨翟 ☛

孔丘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宋国内乱,移居鲁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成年后曾做过鲁国“委吏”、“乘田”、“中都宰”、“司空”、“司寇”等。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末期社会大变革的前夜,大约55岁左右,他带领弟子先后到卫国、陈国、曹国、宋国、蔡国、楚国等周游,陈述自己的主张。因与当时现实背离甚远,终不为用。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始创私人办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同时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论语》所记述的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因是“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论语》虽是语录体的散文著作,却往往能够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具体的生活片段的描写,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塑造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鲜明生动的形象,孔子的形象对后世影响颇大。《论语》的语言简洁含蓄,耐人寻味,行文舒缓、温文尔雅。代表了诸子滥觞期语录体散文的最高成就。

☚ 晏婴   墨翟 ☛
孔丘

孔丘

即“孔子”。

☚ 孔甲   孔伋 ☛

孔丘前551—前479

又称孔子。春秋末期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创始者。先世是宋国贵族。初为委吏和乘田等职。后周游列国,聚徒讲学,曾任鲁国司寇,并摄行相事。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主要言行由门徒记载下来,编成《论语》一书,计二十篇。他删改史书,曾改订鲁国史官所编《春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