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孔丛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孔丛子 又名《连丛》或《连丛子》。孔氏家学著作。今本三卷,古本七卷。托名秦汉之际孔子八世孙孔鲋所撰。 关于《孔丛子》究为何人、何时所撰一直存有争议,尚无定论。《隋书·经籍志》著录《孔丛子》七卷,题陈胜博士孔鲋撰,末附《连丛子》上下二篇,题汉孔臧撰。最早对此提出疑问的是朱熹,《四库全书总目》上说:“《朱子语类》谓《孔丛子》文气软弱,不似西汉文字,盖其后人集先世遗文而成之者。”黄彭年《陶楼文钞·重刊嘉祐足本孔丛子序》云:“朱子谓《孔丛》文气不似西汉,予则谓多魏、晋以后人语,如伪《孔传》、伪《家语》之类。”《汉书·艺文志》未载此书。三国魏王肃撰《圣证论》时开始引用《孔丛子》,且内容多与王肃依托的伪《孔传》、《孔子家语》相同,所以后人多疑此书亦王肃依托而作。 今本《孔丛子》(《百子全书》八册本)包括卷上、卷下及外三部分,卷上含《嘉言》、《论书》、《刑论》、《抗志》等十篇,卷下含《公孙龙》、《答问》等九篇,外则含《诘墨》一篇。 《孔丛子》因以孔门诸子言论丛聚的形式成书而得名。摘取和杜撰孔子以下,子思、子上、子高、子顺等人言行,以及孔鲋与孔臧的事迹、文章,编撰成书,其基本内容多述及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兼及仪礼、婚姻等制度。其中较有特色的如《抗志》篇提倡修身为本,反对把修身屈从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需要,认为修身的目的不是为了治国;国家得到治理是修身的自然而然的结果。修身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与屈己以富贵,不若抗志以贫贱。屈己则制于人,抗志则不愧于道”这是说,追求功名利禄,势必“屈己”而受制于人,表面上看是有所得,实际上却不能保全自己。《公孙龙》篇非难“白马非马”的命题,认为白“举其色”、马“名其质”,白马的概念体现了“实名”的统一。《刑论》继承了孔子德治主义的思想。“仲弓问古之刑教与今之刑教,孔子曰:‘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为教,古有礼,然后有刑,是以刑省;今无礼以教,而齐之以刑,刑是以繁也。’”“民所以生者,衣食也。上不教民,民匮其生,饥寒切于身而不为非者,寡矣!故古之于盗,恶之而不杀也。今不先教而一杀之,是以罚行而善不反,刑张而罪不省。”这些讲的都是好礼而恶刑,强调教化在统治中的作用,提倡实施德政。 《孔丛子》保存了不少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氏家学的重要资料。其《小尔雅》篇保存有文字训诂学的资料,多为研究文字学、训诂学者所引用。 《孔丛子》七卷,汉孔鲋撰,宋宋咸注,清光绪元年(1875年)海昌陈氏重刻嘉祐本,共四册。还收入《四库全书》、《百子全书》中。此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年六月出版《诸子百家丛书》、《孔丛子》单行本。 孔丛子人物故事集。 秦孔鲋(约前264—前208)著。六卷。鲋字子鱼,一名甲。孔子后代,居魏国,魏相子顺之子。承继家学,博通经史。秦并六国,奉诏赴朝廷,官拜少傅。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建议焚书。鲋既惧祖宗遗典灭亡无求,又怕坑儒惨刑,遂携弟子襄,潜居故里,将家中《论语》、《尚书》、《孝经》等书,深藏宅院壁中。然后隐于蒿山, 召弟子百人,亲授其书。陈胜起义,鲋出山为博士,从军反秦。晚年因目疾辞官。鲋闲居故里,搜辑自孔子以来五位先祖言行,成此编。汉时,孔子九世孙太常孔减以所著赋与诗合为一卷,称《连丛子》附其后。全书三万九千余字,二十一篇,有《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问》、《杂训》等。主要记载孔子、子思、子上、子高、子顺言行事迹。因系孔氏后人追述先祖,故事真情切,生动感人。某些篇章,含有一定进步思想因素,客观上暴露贵族统治者的贪婪与残忍。写作上采取正面叙述人物言行与侧面评论相结合方法,既突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又显示出很高艺术性。孔子形象尤为具体鲜明,不仅有圣人之表,而且有圣人之德。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孔丛子三卷。别名《连丛》。旧题秦末儒生孔鲋撰,其生卒年不详。孔鲋字子鱼。《汉书·艺文志》作孔甲,或曰甲为鲋字。孔子八世孙。魏相子顺之子。秦并六国,召鲋为鲁国文通君少傅。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议令焚书,孔鲋怕遗典灭亡,与其弟子襄归藏书壁中。陈涉起兵于楚,聘孔鲋为博士,以目疾辞,著是书。搜集孔子以下子思、子上、子高、子顺等言行为六卷,二十一篇,明仲尼之旨。至汉孝武朝,太臧又以所著赋与书上下篇,合为一卷,附缀于后。《小尔雅》篇常为研究中国文字、训诂学者所引用。宋嘉祐中,宋咸作注。此书《汉书·艺文志》不载。三国魏王肃《圣证论》始引用。其说与王肃依托的伪《孔传》、《家语》同,故后人多疑此书为王肃或其门徒依托而作。《朱子语类》谓《孔丛子》文气软弱,不似西汉文字,盖其后人集先世遗文而成之。《隋书·经籍志》论《家语》有《孔丛》七卷。其序录释《孔丛》、《家语》并孔氏所传仲尼之旨。则其书出于唐以前。又 《水经注》 引 《孔丛子》 曰:“夫子墓茔方一里,在鲁城北六里泗水上。诸孔氏封五十余所,人名昭穆,不可复识。有铭碑三所,兽碣具存云云”。今本无此文,似非完帙。然其文与全书不类,且不似孔氏子孙语。其说不一,史无定论。其版本有浙江新刻影宋巾箱本,《汉魏丛书》三卷本。《四部丛刊》影印本。潮州郑氏龙溪精舍重刻《汉魏丛书》本,三卷。 孔丛子 孔丛子汉魏孔氏家学的一部重要著作。《汉志》未载。《隋书·经籍志》著录《孔丛》7卷,题陈胜博士孔鲋撰。末附《连丛子》上下二篇,题汉孔臧撰。长期公认为“伪书”。今本七卷,载孔子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鱼、子顺等人的言论,共21篇;所附《连丛子》,一直记到东汉孔季彦之死;颇似一部孔氏家学的学案。此书魏王肃《圣证论》始有称引,学者或以王肃作伪。其第十一篇为《小尔雅》,非《汉志》《小雅》之旧,然亦多为研究文字学、训诂学者所引用。 ☚ 孔广然 孔冲远 ☛ 孔丛子学术类著作。亦称“孔丛”。旧传秦汉之际孔鲋撰。7卷。其中《连丛子》上下篇,传为西汉孔臧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著录。南宋朱熹指为伪书。清人认定皆系三国魏王肃伪托。主要版本有: 明《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本,清《四库全书》抄本、《增订汉魏丛书》本等,民国《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百子全书》、《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有宋宋咸注,收入《指海》等。因以孔门诸子言论丛聚的形式成书,故名。摘取和杜撰孔子以下子思、子上、子高、子顺等人言论,以及孔鲋、孔臧的事迹文章,以为反郑学之论据。内容多述及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兼及仪礼、婚姻等制度。其中《公孙龙子》篇,非难“白马非马”命题,认为白“举其色”,马“名其质”;白马的概念,体现了“名实”的统一。《小尔雅》篇保存有文字训诂学的资料。 孔丛子又名《孔丛》,《隋书·经籍志一·经部》著录有七卷,作者曰秦末陈胜博士孔鲋撰,今存三卷,共二十一篇,末为《连丛子》上下二篇,题汉孔臧撰。该书从宋代起就有人怀疑是依讬而作的伪书,现已成定论,然而其中也可能有孔子及其门生的片段著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儒家思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