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蔷薇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蔷薇花

【概况】:

异名 刺花(《纲目》),白残花(《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 为蔷薇科蔷薇属野蔷薇或粉团蔷薇的花朵。蔷薇属植物约有200多种,中国产80多种,约20种供药用。

原植物 野蔷薇Rosa multiflora Thunb.,又名墙麻、墙薇(《本草图经》),牛勒、山枣(《吴谱本草》),蔷蘼、山棘(《别录》),刺蘼(《救荒本草》)。粉团蔷薇Rosa multiflora Thunb.var.cathayensis Rehd.et Wils.

历史 《纲目》载:“蔷薇,野生林堑间,春抽嫩蕻,小儿掐去皮刺食之;既长则成丛似蔓,而茎硬多刺,小叶尖薄有细齿;四、五月开花,四出,黄心,有白色,粉红二者;结子成簇,生青熟红,其核有白毛,如金樱子核,八月采之。根采无时。人家栽玩者,茎粗叶大,延长数丈,花亦厚大,有白、黄、红、紫数色。

花最大者,名佛见笑,小者名大香,皆香艳可人,不入药用。南番有蔷薇露,云是此花之露水,香馥异常。

”陶弘景曰:“营实即是蔷薇子,以白花者为良。根亦可煮酿酒,茎叶,亦可煮作饮。

”《蜀本草》云:“蔷薇茎间多刺,蔓生,子若杜棠子,其花有百叶、八出、六出,或赤或白者,今所在有之。”

形态 攀援灌木;小枝圆柱形,通常无毛,有短、粗稍弯曲皮刺。

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9,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连叶柄长5~10cm,小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卵形,长1.5~5cm,宽0.8~2.8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尖锐单锯齿,稀混有重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柔毛;小叶柄与叶轴有柔毛或无毛,有散生腺毛;托叶篦齿状,大部分贴在于叶柄,边缘有或无腺毛。花多朵,排成圆锥状花序,花梗长1.5~2.5cm,无毛或有腺毛,有时基部有篦齿状小苞片;花直径1.5~2cm,萼片5,披针形,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外面无毛,内面有柔毛;花瓣5,分离,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数;雌蕊多数,分离,著生于萼筒内;花柱结合成束,无毛,比雄蕊稍长。

瘦果木质,著生在肉质萼筒内形成蔷薇果,近球形,直径6~8mm,红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泽,无毛,萼片脱落。花期5~6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49页.图2228)

粉团蔷薇与野蔷薇的区别在于花为粉红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7卷.430页.图版68∶1-3)

生境与分布 野蔷薇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河边、路旁及林下灌丛中。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朝鲜、日本也有。

粉团蔷薇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坡,灌丛或河边等处。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甘肃、陕西、湖北、广东等省区。

【生药】:

采集 5~6月花盛开时,择睛天采收,晒干。

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苏。

鉴别 干燥花朵大多破散不全。花萼披针形,背面黄白色或棕色,疏生刺状毛,无绒毛或具少数绒毛,内表面密被白色绒毛;花瓣三角状卵形,黄白色至棕色,多皱缩卷曲,脉纹明显;雄蕊多数,黄色,卷曲成团;花柱突出,无毛;花托壶形,表面棕红色,基部有长短不等的果柄。气微弱,味微苦涩。

以无花托及叶片掺杂,花瓣完整、色白者为佳。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虫,防霉。

。【化学】:

含紫云英甙(Astragalin)[1],挥发油[2]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62;82∶771 [2] 商业部土产废品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中国经济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62∶1354

【药性】:

性味 甘。

凉。 ❶ 《药材资料汇编》:“甘,平。”
❷ 《南宁市药物志》:“甘,凉。”
❸ 《上海常用中草药》:“苦、涩,寒。”

功效 清暑,和胃,止血。

主治 治暑热吐血,口渴,泻痢,疟疾,刀伤出血。 ❶ 《医林纂要》:“干之可罨金疮,去瘀生肌。”
❷ 《纲目拾遗》:“治疟,妇人郁结吐血。”
❸ 《南宁市药物志》:“治泄泻、下痢。”
❹ 《上海常用中草药》:“清暑热,顺气和胃,解渴,止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g。外用:研末敷。

使用注意 《纲目拾遗》:“刘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气,虚人忌服之。”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群芳谱》:“治疟疾:野蔷薇花,拌茶煎服。”
❷ 《青岛中草药手册》:“治月经不调、经前腹痛:蔷薇花90~120g,煎汁冲红糖黄酒服,每次服6~9g。”
❸ 《青岛中草药手册》:“治热疖:鲜蔷薇花6~9g,煎水代茶。”
❹ 《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暑热胸闷、吐血口渴、呕吐不思饮食:白残花4.5~9g,煎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