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菝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菝葜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金刚根、王瓜草(《日华子本草》),金刚藤(《履巉岩本草》),山梨儿(《救荒本草》),铁菱角(《纲目》),金刚头、假萆薢(《岭南采药录》)。 基源 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菝葜的根状茎。菝葜属约300种,中国产60种和一些变种。 原植物 菝葜Smilax china L.[S.faurei Lévl.;S.japonica(Kunth.)A.Gray] 历史 菝葜始载于《别录》,云:“其生山野”。《纲目》云:“其茎蔓而坚强,直生有刺,其叶团大,状如马蹄,光泽似柿叶,不类冬青;秋开黄色,结红子,其根甚硬,有硬须如刺”。 根据这一段描述以及该书和《植物名实图考》中菝葜的附图,此处所言的菝葜即是上述百合科植物菝葜。 形态 攀援灌木。根状茎横走,竹鞭状,较粗厚,疏生坚硬须根,断后成刺状突起。茎上刺较疏,为倒钩状刺,小枝上几无刺。 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形,长2.5~9cm,宽2~7cm,基部宽楔形至心形,老枝上叶片长可达15cm,宽可达14cm。 花序梗长1~2.5cm或更长;花被片黄绿色,反卷;雄花花被片长约5mm,外轮长椭圆形,较内轮宽,花药近椭圆形,长约1mm,约为花丝长的1/3;雌花花被片长约3mm,子房长卵形,长约1.5mm。 浆果红色,直径0.7~1.5cm。花期4~5月,果期8~11月。 (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362页.图64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丛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分布于中国华东、华南、东南及西南等地区。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亦有。。【生药】: 采集 全年或秋末至次春采挖根状茎,除去须根及泥土,晒干;或切片用盐水浸泡数小时蒸熟晒干。 药材产于江苏、浙江。 鉴别 根状茎不规则块状或扁柱状,有隆起的结节,长10~20cm,直径1~2.5cm;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稍凹凸不平,有圆锥状突起,先端有坚硬的细根断痕。 质极坚实,折断面红棕色,粗纤维性。味微苦。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根茎含薯蓣皂甙的原皂甙元A(Prosapogenin A dioscin)、薯蓣皂甙(Dioscin)、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甲基原纤细薯蓣皂甙(Methyl Protogracillin)、甲基原薯蓣皂甙(Methyl Protodioscin)[2,3]、4-亚甲基-4-甲基谷氨酸(4-Methylene-4-methyl glutamic acid)、4-甲基-4-甲基谷氨酸(4-Methyl-4-methylglutamic acid)、4-羟基-4-甲基谷氨酸(4-Hydroxy-4-methylglutamic acid)、Nα-酰基精氨酸的衍生物(Nα-Acylarginine derives)(如HO2 CCH2 CH(OH)CONHCH(CO2H)(CH2)3NHC(∶NH)NH2)[4,5]、异丝氨酰-S-甲基胱胺亚砜(Isoseryl-S-methylcysteamine sulfoxide)[6]。 根含菝葜素(Smilaxin)(1)、异台黄杞甙、齐墩果酸、双氢山柰素、山柰素、β-谷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1]。 参考文献 [1]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89;16(3):222 [2] CA 1989;111:208611t [3] CA 1990;113:36159z [4] Phytochemistry l983;22(1):147 [5] CA 1984;101:226885h(Agric Biol Chem 1984;48(9):2271) [6] CA 1982;97:107046z(Agric Biol Chem 1982;46(6):1613) 【药理】: 菝葜水煎液6%浓度,醇浸液3%浓度,用平板法试验,对炭疽杆菌有抑菌作用。 参考文献 新医学 1980;(2):58 【药性】: 性味 甘,温。 ❶ 《别录》:“味甘,平、温。” 归经 《纲目》:“足厥阴、少阴。” 功效 祛风湿,利小便,消肿毒。 主治 关节疼痛,肌肉麻木,泄泻,痢疾,水肿,疔疮,痔疮,肿毒,瘰疬,淋病。 ❶ 《别录》:“主腰背寒痛,风痹,益血气,止小便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30~9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葱木根,治乳糜尿。 ❷ 配肥猪肉,治癌症,颈淋巴结结核。 ❺ 配活血龙、山楂根,治风湿关节疼痛。 ❻ 配木瓜、五加皮,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背疼痛等症。 ❽ 配车前子、三白草、冬瓜子,治淋浊、带下等症。 方选和验方 ❶ 菝葜饮(《普济方》)治消渴,饮水无休:菝葜(锉,炒)、汤瓶内碱各30g,乌梅2个(并核捶碎,焙干。 )上粗捣筛。 每服6g,水200ml,瓦器煎到140ml,去滓,稍热细呷。 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赤白痢乌梅甘草汤下。” 每服2g,米饮调下。 服毕用地椒煎汤浴,连腰浸。 ” ” 单方应用 ❶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治蜂窝组织炎,急性淋巴结炎,疖痈:50%菝葜煎剂,每次50ml,每日2次。” ” ” ” ” ⒁《湖南药物志》:“治闭经:菝葜根15~30g。水煎,兑甜酒服。” ⒂《湖南药物志》:“治子宫脱垂:菝葜根30g。水煎服,每日服2次。另用叶捣烂煎水,加面粉、桐油(或香油),洗阴部,每日洗2次。” ⒃《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烧烫伤:新鲜菝葜叶烤干(不要烤焦),碾成80~100号粉末。用时加麻油调成糊状,每天涂患处1~2次。 ” ⒄湖北省、黄梅科技(医药部分),1972:“治风湿性关节炎:取鲜菝葜根1000g,用乙醇提取法制成300ml注射液,每安瓿2ml。每次肌注2ml,每天1次。 ” ⒅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72;(3):“治牛皮癣:取菝葜根20~40g,用温开水1500ml浸泡10小时,煮沸40~50分钟,每日分2~3次饭后服。” 食疗 ❶ 《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治食道癌:鲜菝葜500g。用冷水1500g,浓缩成500g时,去渣,加肥猪肉60g,待肉熟后即可。此系1日量,分3次服完。 ” ❶ 李时珍《纲目》:“菝葜,气温味酸,性涩而收,与萆薢仿佛。”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