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荔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荔枝 【概况】: 异名 离支(《上林赋》),荔支(《齐民要术》),丹荔(《纲目》),火山荔(《生草药性备要》),丽枝(《纲目拾遗》),勒荔(《广西中药志》)。 基源 为无患子科荔枝属植物荔枝的果实。荔枝属全世界共2种;中国产1种,1种入药。 原植物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Dimocarpus litchi Lour.;Nephelium litchi Camb.) 历史 始载于《纲目》,谓:“荔枝,炎方之果,性最畏寒,易种而根浮,其木甚耐久,有经数百年犹结实者。其实生时肉白,干时肉红,日晒,火焟,卤浸,蜜煎,皆可致远,成朵晒干者,谓之荔锦”,据考证,实为本种。 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8~20m;树冠广阔,枝多拗曲;小枝有白色小斑点和微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连柄长10~25cm;小叶2~4对,革质,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6~15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而稍斜,全缘,上面有光泽,下面粉绿色;新叶橙红色。 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杂性,绿白色或淡黄色;萼杯状,4片,宽2.5~3mm,边缘浅波状,有锈色小粗毛;无花瓣;花盘杯状,肉质;雄蕊6~10枚,长5~6mm,花丝分离,被毛;子房上位,具短柄,倒心脏形,2~3裂,2~3室;花柱线状,顶端2短裂。核果球形或卵形,直径约3cm,外果皮革质,有瘤状突起,熟时赤色。 种子长圆形,褐色而有光泽;假种皮肉质,白色,半透明,与种子极易分离。 花期2~3月,果期6~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20页.图3169) 生境与分布 多栽培于果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也产于印度支那。。 【生药】: 采集 6~7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果实。 【化学】: 假种皮(果肉)含葡萄糖66%,蔗糖5%,蛋白质1.5%,脂肪1.4%,维生素B、C,叶酸、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尚含有多量游离的精氨酸和色氨酸,干燥外果皮含多酚氧化酶。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39 【药性】: 性味 甘、酸,温。 ❶ 《食疗本草》:“微温。” 归经 脾、肝经。 《玉楸药解》:“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功效 益气补血,生津止渴。 主治 病后体弱,脾虚久泻,血崩,烦渴,呃逆。 ❶ 《食疗本草》:“益智,健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❶ 《食疗本草》:“多食则发热。” 方选和验方 ❶ 《济生秘览》:“治疔疮恶肿:荔枝肉、白梅各3枚。同捣作饼,贴于疮上。” 和青皮鸭蛋2只,油炒,晚间用黄酒送服。” ” ” 单方应用 ❶ 《医方摘要》:“治呃逆:荔枝连皮核烧存性,为末,每服7枚量。” 食疗 ❶ 《中华进补大全》:“治脾虚腹泻:荔枝干果煮粥,常服。” 【医药家论述】: ❶ 黄元御《玉楸药解》:“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功与龙眼相同,但血热宜龙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咸,不如鲜者;而气质和平,补益无损,不致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 紫玉环,产四川泸州,曝干,啖一枚,可除瘴疠,即早行大雾中,岚气不得侵也。玉露霜,产广东新会崖门山,白壳丹肉,不摘经冬不落,其味甘酸,啖之止嗽,降肺火,疗怯症。 按荔枝名品最多,有绿皮者,绿核者,有黄皮者,白皮者,3月、4月、7月熟者,然其性大约相同,惟此数品治疗各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