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芋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芋头 【名称出处】:《本草衍义》 【概况】: 异名 芋魁(《汉书》),土芝(《别录》),芋奶(《种芋法》)。 基源 为天南星科芋属植物芋的块茎。芋属全世界有13种,中国约8种。 原植物 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Arum esculenta L.),又名芋头(各地),水芋(广东),毛芋(福建),接骨草(云南)。 历史 陶弘景云:“芋钱塘最多,今处处有之……可以当粮而度饥年。”《唐本草》云:“其叶荷叶而长,根类于薯蓣而圆。”《图经本草》云:“其类虽杂多,叶尽相似,叶大如扇,广尺余。”《纲目》:“云:芋属虽多,有水、旱二种:旱芋山地可种,水芋水田莳之。叶皆相似,但水芋味胜……芋不开花,时或七八月间有开者,抽茎生花黄色,旁有一长萼护之,如半边莲花之状也。 ”以上所言以及《政和本草》中的附图都与上述芋一致。 形态 湿生草本。块茎通常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均富含淀粉。叶2~3枚或更多。 叶柄长于叶片,长20~90cm,绿色,叶片卵状,长20~50cm,先端短尖或短渐尖,侧脉4对,斜伸达叶缘,后裂片浑圆,合生长度达1/2~1/3,弯缺较钝,深3~5cm,基脉相交成30°角,外侧脉2~3,内侧1~2条,不显。花序柄常单生,短于中叶柄,佛焰苞长短不一。一般长约20cm:管部绿色,长约4cm,直径2.2cm,长卵形,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17cm,展开成舟状,边缘内卷,淡黄色至绿白色。肉穗花序长约10cm,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长圆锥状,长3~3.5cm,下部直径约1.2cm;中性花序长3~3.3cm,细圆柱状;雄花序圆柱形,长4~4.5cm,粗约7mm,顶端骤狭;附属器钻形,长约1cm,直径粗不及1mm。 花期2~4月(云南)至8~9月(秦岭)。《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386页.图7565) 生境与分布 原产中国和印度、马来半岛等地热带地方。 中国南北各地长期以来进行栽培。埃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也有栽种。 。【生药】: 采集 8~9月间采挖,去净须根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其中间块茎俗称“芋头”,旁生小者为“芋子”。 贮藏 晒干用者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含蛋白质1.75%~2.3%,脂类047%~0.68%,淀粉69.6%~73,7%,Ca0.059%~0.169%,P0.113%~0.274%,Fe0.0042%~00050%及维生素类(少量)[1]。 还含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半乳糖醛酸。多聚糖为残基α1→6葡萄糖[2]、酸性毒皂甙、草酸钙、唾液淀粉酶抑制剂[3]。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33 [2] CA 1990;112:213929c [3]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94 。【药性】: 性味 甘、辛,平。 ❶ 《别录》:“辛,平,有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 功效 消疬散结。 主治 瘰疬,肿毒,腹中癖块,牛皮癣,汤火伤。 ❶ 《别录》:“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0~120g;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❶ 陶弘景:“生则有毒,莶不可食。” 方选和验方 芋艿丸(《中国医学大辞典》)治瘰疬,不论已溃未溃:青梗芋艿(拣大者)不拘多少。 切片,晒干,研细末,用陈海蜇漂淡、大荸荠煎汤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g,陈海蜇皮、荸荠煎汤送下。 单方应用 ❶ 《湖南药物志》:“治牛皮癣:大芋头、生大蒜。共捣烂,外敷患处。 ” ” ” 食疗 《民间方》;“治记忆力减退;黑芝麻、芋头等量放米饭上蒸熟,每日3次与饭同吃,连续服3~4个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