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国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国学ɡuóxué

研究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学问,包括哲学、史学、文学等。

国学guóxué

〈名〉我国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学术文化:国学院│研究国学。
【同义】汉学。
【辨析】“国学”和“汉学”:“国学”是中国人自己对我国传统学术的称谓,“汉学”是外国人指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学问。

国学ɡuóxué

指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学问,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
王国维、章太炎都是有名的国学大师。

国学guó xué

中国或日本所称的传统学术文化。1879年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卷一:“其土语又皆实字在前,虚字在后,与汉文不相应,故后来有颠倒之读也。有平田笃允者,倡为国学,谓日本神代自有文字,遵其说者附会之。”1890年《日本国志》卷二:“倡言国学皆潜有尊王意。”1914年陈容《南洋公学之精神》:“校风: 以余观之则母校精神所趋向之道,其重要者有三。注重体育以矫文弱之弊,一也;注重国学国文以保存国粹,二也;注重科学工艺以增进民智,三也。而母校精神所汇集之点,则爱国救民也。”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國家大學 > 國學1
國學1  guóxué

亦稱“官學”。封建王朝中央官學的通稱。如漢代之太學,隋以後之國子監。《南史·儒林傳》:“魏正始以後……以迄宋、齊,國學時或開置,而勸課未博。”《舊唐書·歸崇敬傳》:“時太子欲以仲秋之月,於國學行齒胄之禮。”《新唐書·選舉志上》:“天寳九載,置廣文館於國學,以領生徒爲進士者。”《清文獻通考·學校》:“雍正二年,復定宗室官學之制。”

国学【同义】总目录


学省虎门国学

国学、汉学;西学

○国学guó xué

(名)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经学、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版本学等:~大师|老前辈心系~|深厚的~功底。

○汉学hàn xué

(名)外国人称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学问:~家|西方有许多人研究~| 中国学者应该了解西方的~研究成果。

●西学xī xué

(名)清末称欧美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东渐|中学为体,~为用|他有深厚的汉学和~功底。

国学

国家设立的学校。韩愈《窦公墓志铭》:“教诲于~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近代指我国古代的文化、学术。

文化1

文化1

文化教育:文教
由原始状态进入有文化的状态:开化
顺服开化:孰化
较高文化的状态:文明
我国过去的文化精华:国粹
我国故有的文化:国故(整理~)
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国学

另见:文化2 文人 知识

☚ 经济困难   文化、文字 ☛

学校

学校

校(校舍;夜~;母~) 学(学舍;学宫;学苑;学院;学堂;学馆;学庭;学屋;学庐;学园) 宫(黉宫)文庠 横舍 灵台 鱣序 精舍 西胶 书堂 书房 頖水
学宫、学校:芹舍 芹宫 芹馆
读书的处所:书台 萤窗
造就人才之所:钧甄
国立学校:省学 国学
官设学校:成均
村镇上的学校:市学
高等学校:院校 学院 学府 大学
著名的学府:鸿庠
学校范围内的地面:校园
(学习场所:学校)

另见:学习 学生 教师 培养

☚ 学校   学习之所 ☛

学说

学说

学(~术;~理;国~;家~) 说(说论;著书立~) 论(理~;进化~) 言
各种学说:众学
各种学说或议论:众说
主旨各异之语,各种学说:杂语
各派学说:杂术
各家学说:诸子百家 百家诸子
百家的学说:杂说
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说:哲学
儒家的学说:儒学 贵学 逢掖 阙里 孔孟之道
孔子的学说主张:孔教
解释儒家经书的学说:经学 经术 艺学
佛教的学说:佛学 释学 梵学 方外之学
道教的学说:玄(玄学) 道学
道家的处世哲学:雌节
儒家以外的学说:异端
古代术数家的学说:阳九
称霸的学说:霸论
阴阳五行之学:阴阳学
一家的学说:一家
一个学派或一个人的观点学说:一家之言一家之学 一家之说 一家之论 一家之辞
自成一家之学:颛家
自成一家的偏执学说或言论:家言邪说家言邪学
前人留下的学说:遗学
世代相传的某种学说:心传
著名的学说、学派、学问:显学
雅正的学说:雅说
指导人解除困惑、把握真谛的学说和方法等:金绳宝筏 宝筏金绳
杂乱的学说:杂学
冷僻之学:隐学
不同的学说:异说 异家
不合正道的学说或行径:邪魔怪道
非正统思想和荒谬有害的学说或言论:异端邪说 邪魔外道 邪说异端 野狐外道 邪魔歪道 天魔外道
非正统的异端学说:邪说
学说的精髓:关津
学说的源流:节脉
儒家经学衰败:五经扫地

另见:文人 学问 造诣

☚ 学说   学科 ☛

国学guó xué

国家设立的高级学校。《周礼·春官·乐师》:“掌~~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国学

学校名。❶西周置于王城及诸侯国都之官学,分大学和小学,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其学生。大学以习礼、乐、射、御为主,小学以书、数为主。
❷泛指京师官学,如南北朝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❸国子学、国子监之别称。
❹西夏官学之一。贞观元年(1101)于蕃学之外另置,设教授,收弟子三百,教儒术、尚诗书、重汉学,并立养贤务以供廪食。人庆元年(1144)州县亦置,增弟子三千。

国学

公元前西周王朝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有小学和大学之分。学生主要是贵族子弟,培养目标为治国之士。教育内容为六艺之学,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入学年龄一般认为是15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后人多称京师官学为国学,尤指太学和国子学。

国学

国学

学府名。国家用培养官吏的地方。《汉书·食货志》: “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隋书·百官志》: “ (梁) 国学有祭酒1人,博士2人,助教10人,太学博士8人,又有限外博士员。天监四年 (公元505年),置五经博士各1人,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儁才,不限人数。大同七年 (公元541年) 国子祭酒到溉等又表立正言博士1人,位视国子博士,置助教2人。”

☚ 广东水陆师学堂   国子学贡试法 ☛
国学

国学

西周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贵族学校。据《礼记》、《大戴记》及《周礼》载,西周国学盖由前代贵族学校发展而成,教育对象为王子和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国学分小学和大学,小学在王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学有 “东序”、“瞽宗”、“成均”、“上庠”、“太学” 等名称,又有总名: 天子所设者称“辟雍”,诸侯所设者称“泮宫”。王室贵族子弟十三岁入小学,二十岁入大学。《大戴记·保傅》: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小学以教习书数为主,大学以教习礼、乐、射、御为主。教师有大司乐、大乐正、小乐正、太师、少师、大胥、小胥、乐师、执礼者、典书者、师氏、保氏等。后世通称京师官学为国学,尤指太学与国子学。但汉代以后国学逐渐与宫廷教育分离。

☚ (九) 教育   太学 ☛

国学

中国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分小学和大学。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御为主。天子所设大学称“辟雍”,分为“东序”、“瞽宗”、“成均”、“太学”、“上痒”等;又名:诸侯所设大学叫“瓌宫”。后世国学泛指京师所设官学,特指太学和国子学。

国学

国学

中国古代的官办学校。教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是西周时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分小学、大学,教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西周时始称大学为太学,以后各代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改变,历代制度也有变更,但皆为高等学府,教授儒学,后国学为京师所有官学的通称,尤其指太学和国子学。

☚ 童子科   太学 ☛
国学

国学

中国古代的官办学校。教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是西周时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分小学、大学,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西周时始称大学为太学,以后各代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改变,历代制度也有变更,但皆为高等学府,教授儒学,后国学为京师所有官学的通称,尤其指太学和国子学。

☚ 童子科   官学 ☛

国学guo xu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国学

西夏学校之一种。教授汉学。自夏景宗李元昊创建蕃学后,汉学日趋衰落。崇宗贞观元年(1101)御史中丞薛元礼上书,请求尊行儒教,崇尚诗书,重视汉学。李乾顺采纳其议,命于蕃学外建此学,设教授,收弟子300,立养贤务以供给廪食。仁宗人庆元年(1144)令州县各立学校,增弟子至3千人。

国学

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国子监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