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至 《广韵》脂利切,去至,章。 ❶ 到;达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至春,果病;四月,泄血死。”《汉书·匈奴传上》:“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十百人。” ”《礼记·乐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郑玄}注:“至,犹达也,行也。”《史记·乐书》引此文,{张守节}正义:“乐行主和,和达则民无复怨怒也;礼行主谦,谦达则民不争竞也。” 《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王引之}《经义述闻·周易下》:“至,亦大也。《尔雅》曰:‘晊,大也。’{郭璞}作‘至’。《释文》曰:‘晊,本又作至。’{郑}注《哀公问》曰:‘至矣,言至大也。 ’{高诱}注《吕氏春秋·求人》篇及《秦策》并曰:‘至,大也。’至哉,犹大哉也。 ” 《国语·晋语一》:“日,君以{骊姬}爲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韦昭}注:“至,深也。” ❾ 达到极点。《国语·越语下》:“阳至而阴,阴至而阳。”{韦昭}注:“至,谓极也。”《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其至矣乎!”{朱熹}集注:“至,极也。”《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张守节}正义:“至,极也,极则反也。冬至,阴之极;夏至,阳之极。” 犹言最好的,最高超的,最正确的,最诚挚的,最微妙的,等等。参见“[至骏]”﹑“[至德]”﹑“[至理]”﹑“[至情]”﹑“[至机]”。 ⓫ 犹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 《文子·自然》:“故见不远者,不可与言大;知不博者,不可与言至。”《淮南子·本经训》:“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释其要而索之于详,未可与言至也。”{高诱}注:“至,至德之道也。” 《周礼·考工记·弓人》:“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郑玄}注:“至,犹善也。但角善,则矢虽疾而不能远。”《管子·法法》:“夫至用民者,杀之危之,饥之渴之。用民者将致之此极也。”{尹知章}注:“至,善也。夫善用人者必以法。其不从法,甚者危杀之,其次劳苦饥渴之。 将欲用之,必致此极。” 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郑玄}注:“不陧M不亲夫以孝舅姑也。”一说﹐至﹐归。见{朱熹}《诗集传》。 ” 言礼之盛大也。”{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三:“侍郎精忠大节,感通神明,某又安忍致害邪!特见备御未至,恐后复有来者,故相报耳。”{宋}{陈亮}《酌古论四·李愬》:“吾之待{祐}者如此其厚也,全{祐}者如此其至也。”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邹阳}之説{吴}{梁},喻巧而理至,故难危而无咎矣。” 《庄子·人间世》:“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王先谦}集解:“剋求精核太过,则人以不肖之心起而相应。”{刘武}补正:“剋核太至,言事考虑成败太过。”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 ,至有浊乱奉公,爲人患苦。”{明}{王守仁}《大学问》:“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爲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淮南子·说山训》:“刀便剃毛,至伐大木,非斧不剋。”《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犹以至,以至于。 {三国 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至爲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雠。”{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明《史记》者,专{徐}{邹}而废篆籀;学《汉书》者,悦{应苏}而略《苍》《雅》。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至见{服虔}﹑{张揖}音义则贵之,得《通俗》《广雅》而不屑。” ”{刘宝楠}正义:“疑古志至二文通也。” ”{汉}{邹阳}《上书吴王》:“故愿大王无忽,察听其至。”至,《汉书·邹阳传》作“志”。 《荀子·正论》:“夫是之谓视形埶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是王者之至也。”{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六》:“至,当爲制。上文云:‘彼王者之制也,视形埶而制械用,称远迩而等贡献。 ’下文云:‘则未足与及王者之制也。’皆其证。{杨}説非。 ” 参见“[至敬]”。 ㉟ 通“[致]”。得到;求得。 《吕氏春秋·当染》:“不知要故,则所染不当;所染不当,理奚由至?”{高诱}注:“至,犹得也。”{汉}{桓宽}《盐铁论·贫富》:“夫{白圭}之废著,{子贡}之三至千金,岂必赖之民哉!” 实质;真实。《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郭庆藩}集释:“至,与质同。至,实也……《刻意》篇正作‘道德之质’。 ”《战国策·齐策一》:“大王览其説而不察其至实。”{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一》:“至字古读若质,故声与实相近……不察其至,即不察其实也。今本作‘不察其至实’者,一本作‘至’,一本作‘实’,而后人误合之耳。《史记·张仪传》作‘大王贤其説而不计其实’是其明证矣。 ” 《战国策·燕策二》:“{赵}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按,一本作“质”。《史记·苏秦列传》:“至{公子延}。”{司马贞}索隐:“至当爲质,谓以{公子延}爲质也。” 《韩非子·制分》:“实故有所至,而理失其量。”{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韩非子四》:“按:作‘故实有所至’,与下句‘而理失其量’相对。至,应读作窒……此言故实有所窒塞,而理亦失其程量也。” 《难经·十四难》:“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爲死脉也。”亦指脉搏增多的现象。《难经·第十四难》:“脉有损至,何谓也?”{徐灵胎}经释:“少曰损,多曰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