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甘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甘遂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生田(《本经》),甘泽、重泽、苦泽(《吴普本草》),陵泽(《广雅》),肿手花根(《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 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甘遂的根。 原植物 甘遂Euphorbia kansui Liou 历史 甘遂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 宋代《图经本草》云:“今陕西江东亦有之,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大始指头。”所述形态特征、产地与今之药材甘遂相符。 《植物名实图考》载有甘遂,所云:“俗多呼为芫花,山西交城产者黄红花,根甚细。”并附图,所述所绘十分清晰,非本种而系瑞香科的瑞香狼毒。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5~40cm,有乳汁。根长,部分呈连球状,有时呈长椭圆状,外皮棕褐色。 茎光滑无毛。单叶互生,近无柄,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cm,宽4~10mm,全缘,无毛。总状花序顶生,具5~9伞梗,每伞梗再二叉状分枝;苞片三角状宽卵形,全缘;杯状花序总苞钟状,先端4裂,具腺体4,腺体生于裂片之间的外缘,呈新月形,黄色;花单性,无花被;雄花只有1雄蕊;子房3室,花柱3,柱头2裂。蒴果近球形。 花果期6~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24页.图2978) 生境与分布 生于荒坡草地上,也有栽培的。产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 。 【生药】: 栽培 宜温和气候,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壤土。 用种子繁殖,在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点播按行株20×12cm开浅穴,每穴播种子3~4粒,覆土约2cm;条播以行距20~25cm开条沟,将种子拌细土或草木灰后撒于沟中,覆土浇水,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以10~12cm株距定苗。亦可育苗移栽。 生长期松土除草2~3次,结合培土,施追肥2~3次。 开花时期需摘除花蕾,以利根生长。 采集 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根部,除去泥土,撞去外皮,以硫黄熏后晒干。 鉴别 性状 根纺锤形、长椭圆形或长圆柱形,有的中间缢缩呈连珠状,长2~10cm,直径0.5~1.5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或缢缩处残留棕红色栓皮,并有少数细根痕,有的栓皮未除去,具明显纵槽纹或少数横长皮孔。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长圆柱形者纤维性较强。 气微,味微甘而辣。 以肥大、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 根的横切面:残存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散有卵圆形,类三角形、长方形或多角形的厚壁细胞,并有乳汁管。 韧皮部宽阔,近形成层处筛管群明显;有乳汁管。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至10余个相聚,放射状排列;射线宽2~10余列细胞,亦有少数乳汁管分布。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7) 粉末:黄白色,气微,味微甘而辣。 ❶ 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4~36μm,脐点明显,星状十字状、人字状、裂缝状或点状,大粒层明显;复粒较多,由2~14分粒组成;半复粒稀少,脐点2个。 细长,边缘不平整,末端斜尖、渐尖、钝圆或有短分叉,有的呈扭曲状,直径15~27μm,壁厚约5μm,非木化,有稀疏单斜纹孔。 ❺ 乳汁管较难察见。用20%醋酸及苏丹Ⅲ试液处理,可见无节分枝乳汁管,直径11~18μm,乳汁管内含物显红色。(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2) 理化 ❶ 甘遂的薄层色谱 取根样品粉末1g,加乙醇5ml,冷浸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于硅胶G板上,先以苯-乙醇(41)为展开剂,以大戟醇为对照,展开5cm,再以正庚烷-苯(5∶5)为展开剂,展开10cm,用醋酐-硫酸(1∶1)喷雾后,于110℃烘10分钟,斑点显紫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71-2) 加工炮制 ❶ 甘遂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大小分开,筛去灰屑。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醋甘遂,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 。【化学】: 含α-大戟甾醇(Euphol,α-Euphol,Euphadienol,r-Euphorbol)、甘遂甾醇(Tirucallol)、甘遂萜酯(Kansuinin)A,B、20-去氧巨大戟萜醇-3-苯甲酸酯(20-Deoxyingenol-3-benzoate)、20-去氧巨大戟萜醇-5-苯甲酸酯、巨大戟萜醇-3-(2,4-癸二烯酸酯)-20-乙酸酯[Ingenol-3-(2,4-decadienoate)-20-acetate]、13-氧化巨大戟萜醇-13-十二酸酯-20-己酸酯(13-Oxyingenol13-dodecanoate-20-hexanoate)、甘遂大戟萜酯(Kansuiphorin)C(1)、D(2)等[1,2],多为具有细胞毒活性的二萜。还含棕榈酸癸酯、β谷甾醇[3]。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82 [2] Phytochemistry 1991;30(3):1018 [3] 中成药1988;(3):30 【药理】: ❶ 对肠胃道的影响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甘遂为:“峻下逐水药”既能峻下逐水,又能祛痰逐饮,泻水之力颇峻,服后可致剧烈腹泻,使潴留之饮排出体外。 近代研究证实,本品能刺激肠管,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内肠液,加速肠内容物的推动,产生泻下作用。小鼠ig生甘遂或炙甘遂的乙醇浸膏10~50g/kg后,约有半数动物发生明显泻下现象[1]服生甘遂或炙甘遂粉剂的混悬液6~9g/kg,亦有泻下作用。提取乙醇浸膏后的残渣或甘遂的煎剂则无泻下作用,因此泻下的有效成分存在于乙醇浸膏内,可能是一种树脂[2]。 胎儿尸检发现胎盘蜕膜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绒毛有充血、出血、水肿和血小板聚集。 胎儿各主要脏器有充血、出血、变性、坏死;心脏有微血栓形成。并发现甘遂引产时母体血浆中前列腺素水平,于用药后12~15h明显升高,胎儿娩出后又明显降低[6]。 因而认为甘遂引产的机理可能是损害胎盘,妨碍胎儿循环系统。当蜕膜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时,蜕膜细胞内溶酶体增多。 溶酶体膜受损,使前列腺素的前体物质(花生四烯酸)增多。引起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量增多。 从而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导致流产[5]。 还明显地抑制小鼠抗SRBC抗体产生。给甘遂粗制剂100mg/kg ip可使小鼠脾细胞在体外由PHA和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受到中度(45%~55%)的抑制;而LPs诱导的淋转受抑制较轻(15%~20%)。 ip或iv甘遂粗制剂50mg/kg,均明显地抑制SRBC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从而表明甘遂粗制剂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7]。 ❺ 其它作用 生甘遂小剂量时,可引起离体蛙心收缩力增强,但不改变其频率,大剂量则产生抑制作用[8]。此外,甘遂萜酯A、B有镇痛作用[9]。 “甘遂黄硝散”ig后,小鼠对醋酸所引起的腹膜化学刺激的疼痛反应有减轻作用,发生扭体反应的百分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10]。 毒性 甘遂峻泻、有毒。甘遂醇浸物对小鼠ip的LD50为346.1mg/kg。按10mg/kg剂量与家免连续ip 1wk后,尸检发现心、肝、肾有一定中毒性的组织学改变。甘遂醇浸物对股四头肌有刺激作用,并有很强的溶血作用[11]。甘遂酯A对小鼠ip的LD50为30mg/kg,巨大戟萜醇为0.75mg/kg,13氧巨大戟萜醇为1.0mg/kg。 古代医学认为甘遂与甘草不能配伍应用,属中药十八反之列。曾有报道小鼠ip甘遂5%乙醇浸出液,LD50为18.459±0.369g/kg,如将甘遂与甘草10.5,111.3及1∶5之量制取浸出液,则LD50明显降低,分别为9.969,0.697,0.209,0132g/kg,可见两者配伍时,甘遂的毒性大大增加,而且配伍愈多、毒性也愈大[12]。 有人认为甘遂与甘草配伍时,如甘草的用量与甘遂相等或小于甘遂时无相反作用,有时可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如甘草用量大于甘遂,则有相反作用[13]。 近年来有实验资料表明:甘遂与甘草以不同的比例配伍、经常规提取后,进行薄层层析与纸层析分析,其结果是不论比例如何,其成分为两种单味药成分总和[14]。 甘遂、甘草等配伍制剂对细菌无诱变作用,也未引起DNA损伤[15]。甘遂与甘草配伍后,给小鼠ig,未见明显的毒性增强表现[16]。 可见,甘遂与甘草配伍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会产生有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药学通报 1960;(2):57 [2] 中医杂志 1960;(2):54 [3] 四川中医 1985;3(9):21 [4] 吉林医学 1983;4(1):33 [5] 哈尔滨医药 1985;5(2):31 [6]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4).201 [7] 中国药理通讯 1989;6(2):10 [8] 中医研究资料简报,1959;(3):7 [9] Tetrahedron Lett 1975:1697 [10] 东北三省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1980 [11] 北京中医杂志 1989;(3);37 [12] 中医杂志 1966;(1):39 [13] 中国生理科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药理),1964:136 [14] 中药通报 1988;13(10):43 [15] 中药通报 1986;11(11):48 [16] 西安医学院学报 1959;(6):9。【药性】: 性味 苦,寒。 有毒。 ❶ 《本经》:“苦,寒。” 归经 脾、胃、心、肺经。 ❶ 《本草新编》:“入胃、脾、膀胱、大、小肠五经。” 功效 逐水,消痰,破积,通便。 主治 水肿胀满,留饮,结胸,癫痫,噎膈,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通。 ❶ 《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气阴两虚、脾胃虚弱及孕妇忌服。 《本草经集注》:“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及甘草。”。【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大黄、阿胶,治水血互结、妇人少腹满、小便微难而不渴。 ❷ 配茴香,治疝气偏坠。 ❹ 配牵牛子,治水肿腹满。 方选和验方 ❶ 甘遂丸(《外台秘要》)治风水黄疸、体大如囊,面目皆合,阴肿如斗如霜瓜.甘遂、葶苈孑各60g,杏仁50枚,巴豆40枚(压去油)。 研末,炼蜜为丸,如豆大。每服3丸。 ❷ 甘遂丸(《太平圣惠方》)治卒然身面浮肿,上气喘息:甘遂(煨令微黄)、大蒜(煨熟,研)、黑豆(炒熟)各15g。上药除蒜外,捣罗为末,用蒜和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木通汤下,日2服。 研为散,每服3g,五更初,煎桑白皮汤调下。 ❻ 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治妇人产后,水与血结于血室,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涩而不渴:大黄9g,甘遂、阿胶各6g。 水煎顿服,其血当下。 单方应用 ❶ 《怪证奇方》:“治膈气哽噎:甘遂(面煨)15g,南木香3g。为末,壮者3g,弱者1.5g,水酒调下。” ” 【医药家论述】: ❶ 张元素《珍珠囊》:“味苦气寒,苦性泄,寒胜热,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之圣药。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但有毒不可轻用。 ” 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 又云,甘遂性阴毒,虽善下水除湿,然能耗损真气,亏竭津液。元气虚人,除伤寒水结胸不得不用外,其余水肿鼓胀,类多脾阳不足,土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泛滥,即刘河间云诸湿肿满属脾土,法应补脾实土,兼利小便。 不此之图,而反用甘遂下之,时重虚其虚也。水既暂去,复肿必死矣。 必察病属湿热,有饮有水,而元气尚壮之人,乃可一施耳,不然祸不旋踵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