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尾草
【概况】: 异名 狐狸尾(《生草药性备要》)。 基源 为豆科狸尾豆属植物狸尾豆全草。 原植物 狸尾豆(《广州植物志》)。Uraria lagopo dioides(L.)Desv.,又名狸尾草(《海南植物志》),兔尾草(《中药大辞典》)。 历史 本品曾以大本山菁、古钱窗草,铁金锏载于《泉州本草》。 为广西、福建民间草药,其验方,食疗配方甚多。 余项参见“狐狸尾”条。 。【药性】: 性味 甘、淡,平。 功效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主治 ❶ 《新华本草纲要》:“颈淋巴结核,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❷ 《全国中草药汇编》:“颈淋巴结结核,毒蛇咬伤,痈疮肿痛。” ❸ 《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洗痔疮。” ❹ 《岭南采药录》:“凡出癍痧及夹色,取茎叶服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全草:60g,毒蛇咬伤:鲜嫩枝、叶:15~30g。 嚼烂用开水或酒送服。外用:鲜叶捣烂外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颈淋巴结结核痈疮肿痛:猫尾草60g,水煎服;或鲜猫尾草捣烂外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