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猪牙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猪牙皂 【概况】: 异名 皂角(《肘后方》),长皂角(《图经本草》),大皂角(《纲目》),牙皂(《本事方》),马犀(纲目》,眉皂、小皂角(《中药志》)。 基源 为豆科皂角属植物皂荚树上发育正常的荚果叫皂荚,发育不良的荚果叫猪牙皂。 原植物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G.macracantha Desf.;G.officinalis Hemsl.)。曾将猪牙皂误订为G.officinalis Hemsl.学名的应予纠正。 历史 皂荚始载于《本经》。《纲目》载:“有3种,一种小如猪牙,一种长而肥厚,多脂者为佳。”以上记载与现今商品一致。 牙皂或称猪牙皂是皂角树上的一种发育不良的荚果。在同一颗皂荚树上结有皂角和猪牙皂,所以只有一个学名。民间以“放浆”嫁接法使皂荚树多结牙皂,以供药用。 形态 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0m;枝灰色至深褐色,刺粗壮,有分枝,长达16cm。双数羽状复叶,长10~26cm;小叶2~9对。卵披针形至长圆形;长2~8.5(12.5)cm;宽1~4cm;先端钝或渐尖,具小刺尖,基部斜圆或斜楔形;叶缘有细齿;两面均被柔毛;网脉两面凸出;小叶柄长0.1~0.2cm,被短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5~14cm,被短柔毛;花杂性,黄白色;雄花直径0.9~1cm,花梗长0.2~0.8cm,花托长0.25~0.3cm;深棕色,外面被柔毛、萼片4,三角状被针形,长0.3cm,两面被柔毛,花瓣片4,长圆形,长0.4~0.5cm,被微柔毛,雄蕊8(6);两性花直径1~1.2cm,花梗长0.2~0.5cm,萼、花瓣与雄花近似,仅萼片长0.4~0.5cm,花瓣长0.5~0.6cm;雄蕊8;退化雌蕊长0.25cm,子房被毛,柱头浅二裂,胚珠多数,荚果长条形,长12~37cm,宽2~4cm,劲直或扭曲,果肉略厚,两面凸出,果颈长1~3.5cm;果瓣革质,褐棕色或红褐色,常被白色粉霜,干时黑棕色。种子10~15,长圆形或椭圆形,长1.1~1.3cm,宽0.8~0.9cm,棕色,有光泽。 花期3~5月,果期5~12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9卷.图版29∶6~10) 生境与分布 生于平地至海拔2500m,山坡、谷地、林中及路边。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广为栽培。 。【生药】:栽培 宜向阳温暖的环境。 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土壤均可栽种。用种子繁殖,于春季或秋季播种,按行距33cm开条沟,深4~6cm,每隔4~6cm播籽1粒,然后覆土盖草,浇水。 或在播种前,用清水浸种1~2天后播下。 播后注意浇水,出苗时揭草,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用人畜粪水追施2~3次。 第2年秋末即可移栽,以行株距10×7m穴栽。栽后3~4年中,需注意中耕除草,追施堆肥或草木灰,行间可间作其它作物,以利植株生长。 采集 9~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不发育果实,晒干。药材主产于四川、山东、贵州、云南。 鉴别 性状 不育果实圆柱形略扁而弯曲,长5~11cm,宽0.7~1.5cm;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被灰白色蜡质粉霜,擦去后有光泽,并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及线状或网状的裂纹,腹面有棱脊,背面棱脊不显著而有棕黄色纵纹,一端有凸起的钝尖,另一端有果梗的残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棕黄色,中间疏松,有浅绿色或浅棕黄色的丝状物与斜向网纹。气微,有刺激性,味先甜而后辣。以个大,饱满、色紫褐、有光泽者为佳。 显微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1列,细胞类方形,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中果皮主为薄壁组织,外侧有石细胞组成的断续环带。 维管束斜向排列,纤维束多位于维管束内侧或外侧,草酸钙棱晶常见于石细胞群及维管束旁的薄壁细胞中,并有簇晶。中果皮内侧有厚壁性孔纹细胞,至数列,其内外常伴有少量纤维束。内果皮厚,由薄壁细胞组成,并可见少数草酸钙小簇晶。(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06页.图384)。 粉末红棕色。 ❶ 石细胞直径12~51μm,长至160μm,壁厚5~22μm,层纹可见,孔沟大多明显,胞腔一般较小。 ❷ 纤维长梭形,直径16~36μm,长至295μm,壁厚5~12μm,纤维束周围的纤维外侧壁略呈齿状凸出,常伴有较小的石细胞,或形成晶纤维。 ❹ 草酸钙方晶直径5~20μm,长至27μm。 ❻ 木化薄壁细胞类长方形,壁稍厚,纹孔较大而明显。 理化 取样品粉末1g,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6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溶于20ml水中,用乙醚提取2~3次,水层再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3次,合并正丁醇并减压浓缩至干,残渣用少量甲醇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皂角甙C为对照,以正丁醇-乙醇-氨水(10∶2∶5)为展开剂,展距16cm,喷20%磷钼酸乙醇溶液,加热显色,斑点为不同程度的深蓝色。(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08页.图386)。 发育正常荚果扁长条形,稍弯曲,长12~25cm,宽2~4cm,厚0.8~1.4cm;表面不平,红褐色或紫红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泽,两端略尖,基部留有果柄痕或短果柄,背缝线呈棱脊状。质坚硬,摇之有响声,剖开可见多数种子。种子扁椭圆形,表面黄棕色,光滑,质坚。气味辛辣。 以肥厚、饱满、质坚者为佳。 加工炮制 炒猪牙皂,取净砂子置锅内,用中火炒热,加入净牙皂,拌炒至疏松鼓起呈深棕色,取出,筛去砂子,放凉。发育正常荚果,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同时捣碎。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猪牙皂果实含数种皂甙,过去曾分得一种皂甙元为阔叶合欢萜酸(Albigenicacid)[1]。 猪牙皂含总皂甙36.3%,大皂角为35.4%[2]。自皂荚中曾检知七种皂甙,主要为皂荚皂甙B(Gleditschia B),经部分水解可得到10种前皂甙元,其中前皂甙元E(Prosapogenin E)含齐墩果酸;前皂甙元F含刺囊酸(Echinocystic acid),水解的糖有葡萄糖和鼠李糖[3]。 附 日本栽培变种山皂荚(G.japonica Miq.cv.saponifera)荚中得到多种皂荚皂甙(Gleditsia saponins)B、C、E、G等,多系刺囊酸的3,28-双糖链皂甙,糖为阿拉伯糖、木糖、鼠李糖和葡萄糖;有的皂甙有8个糖基,在28-末端鼠李糖基上有单萜酰基二个[4,5]。国产山皂角,另参见本书第1卷486页及901页。三刺皂荚又名新疆皂荚(G.triacanthos)的果荚及叶(罗马尼亚产)均含皂甙多种,齐墩果酸为主成分之一[6],另参见本书第1卷185页。皂荚中干燥果皮含大量皂甙,其提取物可作表面活性剂用于洁净剂、牙膏、洗发、润肤等日用香妆品原料,亦可用为杀虫、灭火剂原料[7]。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16,417 [2] 中药通报 1987;12(11)∶675(CA,1988;108 ∶ 118799u) [3] CA 1980;92∶28458d [4] Planta Med 1982;46∶74~77 [5] Chem Pharm Bull 1982;30∶2747 [6] CA 1987;107∶74283u [7] CA 1995;122∶P 34596b;113∶103242m;111∶P83899j 。【药理】:❶ 抗菌 用试管法测定,皂荚对大肠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第7种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都有抑制作用[1[。 皂荚石油醚提取物用平皿钢管法,0.343g/ml浓度对乙链球菌有抑菌作用,pH6 CHCl3萃取物0.55g/ml对四链球菌有抑制作用,而乙醇萃取物、水萃取物及总皂甙均无抑菌作用[2]。 毒性 皂荚成分三萜皂甙一般不易被肠胃吸收,但因它对粘膜有局部作用,可引起流涕、流涎、呕吐、腹泻等症状,大剂量能腐蚀消化道粘膜并被吸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眩晕、寒颤及循环障碍,严重者发生昏迷、痉挛、惊厥,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皂荚皂甙对山羊的红细胞溶血指数是1∶7500,家兔iv40~47mg/kg可致死亡[5]。 参考文献 [1]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 1920~1961.科学出版社 1963∶343 [2] 中药通报 1987;12(11)∶675 [3]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4]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5;11(1)∶30 [5]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 1987∶322 。【药性】:性味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咸,温。有小毒。” ” 归经 入肺、胃、大肠经。 ❶ 《汤液本草》:“入厥阴经。” 功效 祛风,除湿,杀虫。 主治 ❶ 《本经》:“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掺或调敷,吹鼻,熬膏涂,烧烟熏。 使用注意 体弱者及孕妇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青葙子(一作柏实)为之使。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 性味 辛,温。 微毒。 功效 祛风痰,除湿毒,杀虫。 主治 中风口眼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图经本草》:“疏风气。”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或入丸剂,1~1.5g,外用:煎汤洗、捣烂或烧存性研末敷。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明矾,治中风不语,牙关紧闭。 ❷ 配细辛、蜂蜜,治大便干结,老年便秘。 ❺ 配细辛、麝香、薄荷、苦参,治小儿惊风,不省人事。 ❽ 配芒硝、细辛、白蒺藜,治风火牙痛,牙龈肿胀或流脓。 ❿ 配瓜蒂、阿魏,用以催吐解毒。 方选和验方 ❶ 百顺丸(《景岳全书》)治一切阳邪积滞,凡气积、血积、虫积、食积、实热秘结等证:猪牙皂(炒微黄)50g,川大黄500g。研末,同用汤浸蒸饼捣丸如绿豆大,每服2~3g,开水送服。 ❻ 万应膏(《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痈疽发背,对口痰核流注,一切外科疮疡,未溃者可消,已溃者敷之可敛:猪牙皂、透骨草、羌活、当归、赤芍、甲片、生地、防风、五灵脂、连翘、白芍、官桂、白及、白蘝、白芷、木鳖肉各60g,草乌、乌药、川军、川乌、苦参各15g。用香油5000g,樟丹2500g入药煎熬,去渣,加入乳香、没药各60g熬成膏药,分摊后外贴患处。 ❼ 化痞膏(《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腹中积聚痞块,肠寄生虫,胸胁胀满,肚腹疼痛,以及妇女癥瘕,血块积聚:猪牙皂、三棱、莪术、大黄、穿山甲、白芷、土木鳖、大麻子、巴豆、山栀子、黄连、胡黄连、阿魏、乳香、没药各60g,芦荟、天竺黄、血竭、儿茶、轻粉各30g,蜈蚣20条,麝香6g,冰片12g。上用香油5000g,黄丹2500g煎,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分摊成膏药,用时贴于肚腹。 单方应用 ❶ 《本草汇言》:“治诸窍不通,固痰火而闭塞者:猪牙皂荚,去皮,炒,研为细末,吹入鼻内即通。” ” 配伍应用 ❶ 配菖蒲,治中恶症或痰多喘息,不得卧,或鼻塞不得喘息。 ❻ 配瓜蒌、桃仁泥,治中风痰盛及大便秘结者。 ❾ 配制半夏、麻黄,治哮喘。 方选和验方 ❶ 皂荚丸(《太平圣惠方》)治牙疼:皂荚1挺,豉30g,蒜1头(去皮),巴豆7枚(去皮,麸炒微黄)。 上药捣研为散。每用少许,绵裹如梧桐子大,随病左右纳耳中。 立验。 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5丸,温水或蜜汤吞下。 一半加皂角12个(烧存性)、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4.5g,空腹杏仁汤送下;一半加仙灵脾30g,为细末,每服9g,用猪肝3片,劈开,夹药煮熟,睡前细嚼,用原汁送下。 心脾壅滞,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粘,嗌塞吐逆,不思饮食,或时昏愦:皂角(木白皮,酥炙)、白附子(炮)、半夏(汤洗7次)、天南星(炮)、白矾(枯)、赤茯苓(去皮)、人参各30g,枳壳(炒)60g。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后用温水送下。 上药研细末,醋打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丸,饭前、后用温酒送下。 禁忌:服药期间,避风,忌口。 ❼ 皂荚散(《太平圣惠方》)治妇人黄瘕,症见经行不利,左胁气结,阴中刺痛,淋露黄汁:炙皂角(去皮子,炒焦黄)60g,川椒30g,细辛45g。为末,盛于胶囊中,大如指,纳入阴中。 每用0.03~0.06g吹入鼻内,取嚏;再用0.3g,以当归、川芎各3g,煎汤调下。” ” ⑾《马敬思自得录方》:“治风癣疥癞或皮肤麻木,死肌,风痹顽皮等证:大皂荚20条(去皮、子、弦)。切碎,水3000ml,熬成稠膏。 每日少许搽患处;再以200ml枸杞子汤调服。 ” ⑿《安徽中草药》:“治咳喘(痰多厚腻、咳吐不利):皂角6g,莱菔子、白芥子各9g。煎服。” ⒀《安徽中草药》:“治中风口噤、昏迷不省:皂角、天南星各6g,半夏4.5g,薄荷3g,细辛1.8g,雄黄1.5g。共研细末,吹鼻取嚏。” ⒁《中药临床应用》:“通便条:皂角12g,细辛12g。研末,加蜂蜜120g调匀,趁热制成栓子(用玻璃纸或聚乙烯薄膜包装),每次1条,塞入肛门。 ” ⒂四川中医 1991;(9):“治白疕(银屑病)、白癜风:皂角250g,枯矾50g。捣碎皂角加入枯矾,兑入60°白酒1500g,浸泡7日后用水果蘸搽局部,口服当归补血汤原方量。3周为1疗程。” 单方应用 ❶ 皂荚丸(《金匮要略》)治痰浊壅肺,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112g(刮去皮,酥炙),研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3丸,日4次(昼3夜1)。 ” 炙,去皮子,以酒煎调,滤去渣,候冷,入雪糕,丸如梧子大。每酒下50丸。 ” 。【医药家论述】: 张璐《本经逢原》:“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古方取用甚多,然入汤药最少,有疡医以牙皂煎汤,涌吐风痰,服后全身赤痱,数日后皮脱,大伤元气,不可不慎。至于锁喉风证,尤为切禁,常见有激动其痰,锁住不能吐出,顷刻立毙者。 ” 附 皂荚的药性及临床应用。 ❶ 张璐《本经逢原》:“按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