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狍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狍茸 【名称出处】:《中国药用动物志》 【概况】: 基源 为鹿科麅属动物狍的茸。 原动物 狍Capreolus capreolus Linnaeus,又名麅子(《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 狍属中等鹿类。体重约30~40kg。雄兽有角,角短,呈树枝状而分三叉,向前直伸,冬季脱落。 耳短宽而圆,内外密生毛,额较高,眼大,有眶下腺,鼻端裸露,无獠牙,颈长。四肢颇长,且后肢比前肢稍长,蹄狭尖,悬蹄短,不著地。 尾很短,几乎隐于体毛内。冬毛较厚密,全身棕黄色。背毛毛基淡紫,毛尖黑色,中间一小段为棕黄色,嘴、额、颈和体背面暗棕而染黄毛。 体测淡棕黄色,腹部淡黄,四肢外侧沙黄,内侧较淡,臀部有白色块斑,尾淡黄;夏毛短薄,毛色单纯。从嘴至尾及四肢背侧均呈纯黄棕色,背中线附近较深。腹面从胸部、鼠鼷部及四肢内侧都呈淡黄色。 生境与分布 栖息于丘陵山地的疏林地带,常活动于大林子边缘或沟谷的灌、草丛中,时或到林寨附近活动,晨昏时分较活跃。嗅、听觉灵敏,奔跑迅速而持久力差。以灌木的嫩枝、芽、叶、树皮、青草、地衣、苔藓等为食。偶尔盗食豆类、谷物等农作物。 爱舔碱水或碱土。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东北及西北地区。 。【生药】:采集 春季采茸,锯后洗去茸毛上附著的污物,吸出内部的一部分血液,然后将锯口处用线缝好,周围钉上四个小钉,用麻绳将锯口缠好固定在架上,置沸水中煮沸5~6小时,取出晾干。 再用沸水煮烫,如此进行数次后,自然风干。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加工炮制 刮去茸毛,上面涂以酒,置火上烤软,切片或研成粉末。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防蛀。 。【化学】:茸及角含大量骨胶原(Collagen)、肽类、氨基酸、硫酸软骨素、Ca、P、Fe、Mg、Cu等,还报道含有Zn、Pb、Cd、Ni、Cr,这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65 【药性】: 性味 甘、咸,温。 功效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 主治 阳痿,遗精,宫冷不孕,腰膝酸软,筋骨痿弱,小儿发育不良,崩漏,带下,疮疡久溃不敛,阴疽内陷不起等症。本品功同鹿茸,但较之稍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