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腔
戏曲声腔。明末清初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故名。清乾隆年间一度在北京盛行。清吴太初《燕兰小谱》云:“蜀伶新出‘秦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语。”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抄本《钵中莲》传奇,有〔西秦腔二犯〕一支曲,为工整的七字对偶句格。明隆庆年间(1567—1572)同州梆子《画中人》也有七字或十字对偶句格,俱系板式变化体声腔。又《缀白裘》第六集《搬场拐妻》一折,标“西秦腔”,唱的却是长短句。于此可知“西秦腔”至迟在明万历末已存在,是秦腔的早期形态,其腔在今秦腔中依然存在。有人认为,广东的西秦戏最早亦称“西秦腔”,为陕西西秦腔的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