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秦鸿盛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秦鸿盛社 西秦鸿盛社演出团体。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陕西周至人李炳南(艺名金娃)率家乡艺人来秦与鸿盛班陈旺遗孀结合而组建,李炳南为班主。起初在火神庙后西关醉白楼修建剧场,兼唱天水小曲和西路秦腔,逐步演变为以秦腔为主兼顾天水小曲,共计演出剧目800余本,其中列国戏30余本,兴汉图24本,三国戏、封神戏各30余本,孙庞斗智20余本,精忠传60本,现存曲牌30多种,积累独具特色的脸谱300余幅。在舞台表演艺术上以创造四大败朝皇帝戏、四大佳人戏、四廉戏、四大刺客戏、四大逼宫戏为代表。须生、花脸戏最具特色,充分表演出西路秦腔气魄雄伟、慷慨悲壮、苍凉雄厚、激发人心的特点。脸谱以三原色为主调,间色为辅,形成黄烈、红忠白奸、黑直、绿凶、兰骄、粉迂、金奇、青邪的风格,在陕、甘、青广为流传。在演技上创造出了踒脚术、踒臂术、耍矛、吹火、变脸、断臂术、悬空一串珠、单打、双打雷碗、耍马鞭、鞭打灯花、耍水火流星、踩高跷等特技。第一代班主李炳南擅长老生和大净,以《烙碗记》为代表,曾闯兰州、西宁、永登,以《洪羊峪》轰动省城。三代班主李映东师承赵毓华(大净),代表作有《草坡面礼》《鸿门宴》《八义图》《破方腊》等。三代台柱谢氏家族谢芳专攻须生、老生,《铁冠图》《醉写》《闯宫报斗》为代表剧目,“崇祯皇帝上煤山倒背靴子”堪称绝技;其子谢玉堂(艺名德娃),擅长须生兼及花脸,自幼跟班学戏,擅演末代皇帝,以《铁冠图》《汴梁图》等最为著名,声嗓洪亮,动作洒脱大方,刻画人物细腻;其孙谢鸿民(小名丑丑)因表演《玉虎坠》中的冯彦一举成名,具有扮相俊美、身架好、戏路宽的特点。此外还有安长龙、杨盛民、赵桂中、赵毓华、石新民、董化南等名角。1950年初,改名为红胜社。之后剧团由马福田、王钦东主持,百余人分成两个演出队。1953年,并入省工会工人剧团。 ☚ 魁盛班 新声社 ☛ 西秦鸿盛社 西秦鸿盛社秦腔班社。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魁盛班箱主赵岁乖招赘陕西周至艺人李炳南为夫,两班合并,定名天水西秦鸿盛社,李炳南任社长,1927年赵岁乖主持剧社事务,定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剧社日趋兴盛。除在本地演出之外,还远到兰州、西宁等地巡回演出。1944年赵岁乖去世, 李映东出任第三代班主。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为庆祝天水解放,鸿盛社根据当地真人真事,编排了《婢女恨》。剧中人物有王震。新中国成立后鸿盛社改名红胜社。演新编剧目 《抗秦援赵》、《赤叶河》、《穷人恨》、《打虎计》等10多出。并在天水舞台上首先使用了 “电光”布景。1952年, 鸿盛社解体。该社活动了56年,前后有200多艺人参加过演出。其中有不少艺术造诣较高的名演员,如李炳南、罗树德、谢芳、谢玉堂、赵玉华、沈德福、谢鸿民、赵桂中、董化兰、栗成荫、杨盛民、薄子英、李映东、罗世琪、冯月秋、石新民、王新民、郭兰芳、田美云、马筱云、刘月娥等。演出剧目700余本,其中有些连台戏为该社独有,如连台戏《列国》、《封神榜》、《三国》各30余本, 《兴汉图》 24本, 以及四大家人戏 ( 《走雪山》、《一棒雪》、《杀驿》、《福禄求灯》),四大逼宫戏( 《黄逼宫》、《白逼宫》、《红逼宫》、《黑逼宫》) 等。另外,该社在唱腔、演技、脸谱等方面,均有创新,形成独特风格, 是陇南地区影响最大的剧社。 ☚ 福庆班 武威永和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