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笋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 茅竹笋(《笋谱》)。 基源 为禾本科刚竹属植物毛竹的苗。刚竹属全世界有50余种,除少数种外,中国均产。 原植物 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aie[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var.pubescens(Mazel)Ohwi] 历史 本品始载于《纲目拾遗》,谓:“毛笋即茅竹笋,笋之大者”又云:“毛笋大者,清明后方有,其出土腊月及正月者,形短小,箨亦有毛”。 所述即指本品。 余项参见“竹沥”条。。【化学】: 含丰富的P、Ca、Fe和有抑制小白鼠艾氏腹水癌和肉瘤-180作用的多糖类,主要由五碳糖和六碳糖组成,经水解后得到木糖,阿拉伯糖与半乳糖。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29 【药理】: 本品所含多糖类整体试验中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180,有抑癌作用。 参考文献 CA 1966;65.12559a 【药性】: 性味 甘,寒。 功效 透疹,化痰,滑肠 主治 小儿痘疹不出。 ❶ 汪颖《食物本草》:“治小儿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 ❷ 《食物宜忌》“消痰,滑肠,透毒,解醒,发痘疹。” ❸ 《纲目拾遗》:“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 ❹ 《本草求原》:“竹笋,甘而微寒,清热除痰,同肉多煮,益阴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煮食。 使用注意 《食物宜忌》:“小儿脾虚者,多食难化。”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火器伤:鲜笋适量,外用捣烂敷患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