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戏
正字戏:又名“正音戏”,因其语言用中州官话(闽南、潮州等地称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 明初南戏的一支传入粤东,主要扎根于海陆丰地区,后传播到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 正字戏是一个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也有部分杂曲,小调。伴奏乐器“正音曲”以龙舌兰壳制的大管弦为主,配以三弦、竹弦等;昆曲、杂曲等以笛和唢呐为主。 正字戏表演风格古朴,气魄宏大,特别擅演连台本戏。传统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类,传统文戏剧目有170多出,擅长细腻抒情述意;没有文字剧本的传统武戏(提纲戏)约2000余出,没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以渲染气氛,气氛热烈火爆,有抖靠旗、抖肌肉、抖髯口、跑布马、展示南派武功等精彩表演,多为表现政治、军事斗争的袍甲戏。 正字戏传统有红面、乌面、白面、老生、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帅主、公末、婆、丑等12行当,演出中有些行当勾画脸谱。正字戏的脸谱有毛面、水龟目、鹰嘴、虎目等两百多种图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