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寂漠而絶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
【集校】: 《文选》尤本:欲寂寞而絶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 《文选》五臣本:同尤本。 《文选》六臣本:同尤本。 校语:(寞,)五臣作漠。 洪兴祖:欲寂漠而絶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 校语:漠,一作嗼,一作寞。 朱熹:欲 漠而絶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 校语:漠,一作嗼,一作寞。 黄省曾、朱多煃、庄允益:同尤本。 明繙宋本:同洪本。 校语亦同。 刘师培:慧琳《音义》八十九引“漠”作“寞”。 。【集释】: 王逸:宁武佯遇,而不言也。 尝受禄惠,识旧德也。 吕延济:寂寞,止息貌。 言我将心不思于君,不能忘君昔之厚德尔。 洪兴祖:《广雅》:嗼,音莫,安也。《説文》: 嗼,无声。 朱熹:絶端,谓灭其端绪,不使人知也。 初之厚德,即上文尝被渥洽也。 陈第:絶端,谓灭其端绪,不使人知也,即上文衔枚无言之意。 初德,即尝被渥洽之意。 王夫之:絶端,谓一意隐遁,不思复进,念不萌而事无望也。又言然虽退远,不求再用,乃渥洽之恩,终不忍忘。故雅意以怀仙,究沈忧而誓死。 屈复:絶端,谓絶其端绪。伏匿高飞,骥不求服,凤不妄食。言既放贤士而欲求忠臣,安可得乎?如是则当伏匿高飞矣。而我之所以不絶端者,不敢忘初之厚德也,故至于悲愁而无极耳。 马茂元:絶端,谓丢开不想。絶,断絶。端,思绪,指自己对君王的眷恋之情。 陆侃如:絶端,断絶彼此间的端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