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栗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栗子 【名称出处】:《千金.食治》 【概况】: 异名 栗(《诗经》),板栗(《唐本草》), 基源 为壳斗科栗属植物板栗的种子。栗属全世界约有12种;中国有4种,其中有2种入药。 原植物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 历史 栗,《诗经》始载之。 宋《图经本草》云:“栗处处有之。……木高二三丈,叶极类栎,四月开花,青黄色,长条似胡桃花,实有房猬,大者如拳,中子三五。”所指均系此种。 形态 落叶乔木,高15~20m;幼枝被灰褐色绒毛;无顶芽。叶成2列,长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9~18cm,宽4~7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锯齿,齿端芒状,下面有灰白色短绒毛,侧脉10~18对,叶柄长1~1.5cm。 雄花序穗状,直立,雌花生于枝条上部的雄花序基,2~3朵生于总苞内。壳斗球形,连刺直径4~6.5cm;苞片针形,有紧贴星状柔毛;坚果当年成熟,2~3个,侧生的2个半球形,直径2~2.5cm,褐色。 花期5~7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10页.图81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向阳、干燥的沙质土壤。 广泛栽培于辽宁、河北、黄河流域和以南各地。。 【化学】: 含有蛋白质5.7%,脂肪2.0%,碳水化合物62%,灰分1.3%,淀粉25%及维生素B,脂肪酶。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植物志.第2册.科学出版社,1951:63 【药性】: 性味 甘,温。 ❶ 《别录》:“咸,温。” 归经 入脾、胃、肾经。 ❶ 《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 功效 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 主治 反胃,泄泻,腰脚软弱,吐、衄、便血,金疮,折伤肿痛,瘰疬。 ❶ 《别录》:“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肌。” 每服9g姜汤下。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症俱可用。 ”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❶ 孟诜:“栗子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 单方应用 ❶ 《经验方》:“治肾虚腰膝无力:栗楔(栗房当心一子)风干,每日空心食7枚,再食猪肾粥。” 食疗 ❶ 姚可成《食物本草》:“治小儿脚弱无力,3~4岁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与食。” ” ”。【医药家论述】: ❶ 苏颂《本草图经》:“粟房当心一子谓之栗楔,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乃略暴干,去其水气,惟患风水气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 ” 《经验方》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10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 盖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胜于煮蒸。仍须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 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