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本色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本色论 中国古代戏剧创作中的一种理论。 对戏剧“本色”的探索主要集中于明代中后期。“本色”之论遍及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诸多领域,含义也极其灵活多变。 明代戏剧理论家们对“本色”的诠释角度虽有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著眼点,即以“本色”论述戏曲的艺术特征,并探讨与该特征相适应的创作规律和审美心理。明代力举“本色”论的大家首推徐渭。 他认为早期南戏的一大特点为“句句是本色语”。同时,他也大力提倡戏剧创作的“本色”化:一方面,要求戏剧作家的创作体现戏剧艺术的美感特质,“感发人心,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另一方面,则要求戏剧语言的浅近,“语入要紧处不可著一毫脂粉”,越俗、越警醒,此才是好水碓;“不杂一毫糠衣,真本色。 ”可见,徐渭论“本色”不仅重戏剧语言的浅俗,而且从观者接受心理出发,强调戏剧的美感效应。他认为,戏剧艺术内在风韵是“文既不可,俗又不可,自有一种妙处”,若“如教坊雷大使舞,终非本色”,这里的“本色”具有了精神风韵和人情美的真性特点。 因而,“宜俗宜真”便是徐渭“本色”论的双层审美标准。 另一位戏剧理论大家沈璟也自谓“癖好本色”。其“本色”论具有三方面内含: ❸ 提倡戏剧语言的浅近、通俗和口语化,并吸收民间俗语俚言。可见,沈璟的“本色”论,主张戏剧创作、演员表演与观众欣赏心理三者的统一谐和,这一“本色”是为戏剧最终完成“场上之曲”的审美过程服务的,是对戏剧审美心理的深广研究。明代吕天成论“本色”,较前人则别有特色,他在《曲品》中指出:“本色不在摹剿家常语言,此中别有机神情趣,一毫妆点不来;若摹剿,正以蚀本色。”进一步解释了“本色”在戏剧风神方面的特质,把戏剧创作的心理机制与戏剧文本的精神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稍后的王骥德,则集众多“本色”论之大成,提出了独具见解的“本色”。首先,他继承徐渭、沈璟等人“本色”论中对戏剧语言通俗浅显的要求,从观众欣赏心理和素质出发,明确提出“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始称通方。”其次,王骥德的“本色”重在“本来”,即戏剧之“质”,认为创作应“模写物情,体贴人理,所取委曲宛转,以代说词,一涉藻绘,便蔽本来”,即强调由剧作内蕴、创作情感表现“本色”。再次,王骥德认为戏剧创作的臻美境界即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因此他从戏剧创作心理著眼,结合戏剧表演性特点,把“本色”与创作中的“彻透之悟”和表演中的“当行”联系起来探讨,更为深入地研究了戏剧审美过程中的精神内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