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集校】: 司马迁: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 洪兴祖: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校语:《史记》迪作由。 一无初字。 朱熹:同洪本。校语:一无初字。迪,《史》作由。 黄省曾:同洪本。校语:迪,《史》作由。 明繙宋本:同洪本。 校语亦同。 朱多煃:同洪本。校语同黄本。 汪瑗:易初本廸兮,君子所鄙。 毛晋:同洪本。校语:廸,《史》作由。 庄允益: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戴震、汪梧凤:同洪本。校语:易初,一无初字。 迪,《史记》作由。 刘师培:《史记集解》引王逸曰:“由,道也。”今此下捝注文。 刘永济:诸家説此,殊牵强,疑本作“易初不由”,不本近形致 闻一多:本疑当作变。 变卞古通,(《书·尧典》“于变时雍,”《孔宙碑》作卞。 《顾命》“率循大卞”,《庄子·天下篇》作“唯循大变”。)此盖本作“易初卞迪。”卞迪卽变道。(道迪古亦通。 《书·君奭》“兹迪彝教”,《史记》作道。又“我道唯宁王德”,马本作迪。 )卞与草书 “易初变道兮,君子所鄙”,又与《思美人》“欲变 )……言人遭世遇,(句中似有脱字)变易初行,违(各本 ) 姜亮夫:迪作由是也,此句疑原作“易由初本兮”,后人因不审易由之义,变爲易初,而又 沈祖緜:迪,《史记》作由,迪爲由之孳乳,或以由爲迪之脱笔,非。。【集释】: 王逸:本,常也。 迪,道也。鄙,耻也。言人遭世遇,变易初行,远离常道,贤人君子之所耻,不忍爲也。 朱熹:易初,谓变易初心也。 本迪未详。 汪瑗:易,变也。初,初心也。本常也。 鄙,贱恶也。 变易其行,己之初心本然之常道,此刓方爲圆,常度永替者,乃爲君子之所贱恶者也。 陈第:本,原也。迪,行也。 易初本迪,谓变其初之原行。 黄文焕:从破俗见言之,则曰易初本廸,君子所鄙。廸,训廸也。本廸者,弃我初心,反索本领于俗之廸我也,谓师彼之爲圜也。 钱澄之:本迪,本然当行之道也。 王夫之:初本迪者,始所立志,本所率由也。 若改易 林云铭:改变始初本来之道,似匠人之常度替矣。立身之君子,必薄之而不爲。 屈复:本,根柢也。 《书·大禹谟》:惠廸吉,注言顺道则吉也。鄙,厌薄。 变易根柢之道,君子厌薄。 奚禄诒:迪,蹈也,又循道也。 言遭遇世变,改易初服,离远常道,君子之所耻也。 戴震:迪,犹导也、达也。 语之转。初之本迪,犹工有规画 胡文英:言我岂不知易其初先本然之道,则无所播迁,然此实君子所鄙,我岂爲之哉? 陈本礼:本廸,本于先人啓廸之道。 王闿运:初本之道,卽常度也。 马其昶:《尔雅》:迪,道也。 《史记》作本由。迪、由通借。《正义》云:本,常也。 言人违离常道。 闻一多:《思美人》“欲变 此易初变道对举,犹《思美人》变 姜亮夫:易初本迪,迪当从《史记》作由,盖勒 此句当作易由初本兮,易由卽《诗·小雅·小弁》之“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之易由;又《大雅·抑》“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易由犹今言夷犹、夷由,谓行事不决也。亦可单言曰由,《小雅·宾之初筵》“匪言勿语,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匪由勿语,谓不作易由之言也;由醉之言,犹言易由之醉言也。 自来説者皆不通其义。详余《诗骚联绵字考》。易由初本,谓于其本初夷犹不决也。夷犹初本,则是可以改迹,则方固可以刓爲圜矣,故爲君子之所鄙!余初説作易初不由,盖古不字之形与本近而譌;“不由”乃战国以来习用语,见于孟、荀、庄、韩者至多,不由,犹言不以爲道也,于文句似较上説爲畅。 然有两弊可商:一则改易经字,爲校勘者所当至慎,一则下句言所鄙,果爲变易不由,则其事旣成,无可救药,不仅爲君子所鄙,当爲君子所弃矣!两语义意轻重之间,不甚调合,果如上説,则夷犹只是怀疑尚未成行,故可言鄙,卽无定见定志之义耳。故宁取句语稍涩也。初説存参。 刘永济:疑本作易初不由。 叔师以变易初行释易初,是也。以远离常道释本迪,则非也。 易初不由,与替常度,改前图,辞异义同。(《屈赋通笺》) 苏雪林:屈赋中所用“夷犹”,“犹豫”字样甚伙。 《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离骚》:“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抽思》:“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又曰:“低徊夷犹,宿北姑兮”;《思美人》:“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夫以一人之身,操笔爲文,常用辞彙之型式,应有一定。 (例外亦有,但甚少),何致于他文皆用“夷犹”,于此独用“易由”,故姜説虽辩,我不敢取。 郭在贻:王逸训“本迪”爲“常道”,得之。《尔雅》:“迪,道也”。《史记·屈原列传》张守 ”可证“本迪”就是“常道”。但“常道”的具体含意又是什麽呢?这得联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史记》作“前度”)”“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也。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细味之,上举例句中的“常度”、“前图”、“前画”、“前辙”、“此度”等词,意义相仿,它们在屈赋中应是同义或近义词,均指一种醇美的 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同一种思想和意趣,不过变换一下词句,反复加以申説罢了。此之谓一唱而三叹。此种写法,是屈赋一大特点。懂得了这一点,然后互相联繫地看问题(或联繫上下文而细绎之,或以同例句相较以决其义),屈赋中的一些难题就不难迎刃而解。 诸家之説中,王逸、王夫之、蒋骥、王闿运四家之説尚能会通,朱熹不“强不知以爲知”,态度爲审慎,其余诸家之説,则均不免于支离。其弊在于孤立地在一字一词上下功夫,因而只见秋毫,不见舆薪。 至于今人动辄改字,以牵合己説,那就纯是主观武断了。 蒋天枢:后四句,殆当日事态有新发展而屈原不肯接受,故爲隐语以申之。 《説文·辵部》:“迪,道也。从辵由声。 ”本迪,己本来所循行之道路。易初本迪,谓改变己南来初衷,殆卽《思美人》所言“欲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