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生儿皮下坏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生儿皮下坏疽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皮下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以冬季发病较多,此病特点是起病急剧,炎症在皮下蔓延十分迅速,可引起皮肤大片坏死,常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本病属中医学“丹毒”、“疽候”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是由于新生儿皮肤薄嫩,淋巴结屏障功能不够成熟,易受创伤,或感染后引起皮下组织坏死。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医学认为外感邪毒,客于腠理,结于气血,血败肉腐,化腐成脓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2.体征: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多伴核左移,胞浆中可有中毒颗粒。 2.血培养:局部分泌物和血培养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或大肠杆菌生长,需测药物敏感试验。 〔鉴别诊断〕 1.尿布疹:局部红而不肿,全身无感染现象。 2.新生儿硬肿症:皮肤肿而不红,也无感染现象,但应注意有时可与硬肿症同时合并皮下坏疽。 3.新生儿丹毒:皮肤皮纹变粗,境界十分清楚,中央无漂浮感。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风毒袭表 患处红赤,肌肤肿硬,灼热疼痛,身热汗出,哭吵厌乳,睡眠不安,大便不调,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指纹红。 二、毒火蚀肌 局部灼热,肿痛剧烈,色变紫暗,其间由硬而软,并有波动感,甚至破溃流脓,全身症状加重,有高热烦躁,拒乳嗜睡,大便多干,小便黄赤,舌红绛,苔厚黄,指纹紫而滞。 三、热逼营血 病灶坏疽,色黑脓腐,全身状态不佳,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低热汗出,气急腹满,水乳不入,甚至惊搐发斑,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暗,苔厚黄,指纹色紫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做好患处的局部护理,不可触动和挤压,防止脓液外溢,浸没周围皮肤。 2.按时喂养,保持热量和维生素的补充。 3.病变初期即应按急症处理,手术切开。 二、中医分型治疗 1.风毒袭表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犀角清毒饮加减。 防风 牛蒡子 荆芥 水牛角 金银花 连翘 蚤休 紫花 地丁 加减:发热加柴胡、黄芩;局部肿硬加赤芍、丹皮;神烦不安加蝉蜕、钩藤。 2.毒火蚀肌 治法:解毒泻火,化瘀去腐。 方药:神犀丹。 水牛角 金银花 连翘 黄芩 生地 板蓝根 丹参 天花粉 紫草 石菖蒲 加减:热甚加柴胡、寒水石;烦躁不安欲抽加地龙、蝉蜕;局部肿痛甚加元胡、白芷;脓液血液夹杂者加血竭,刘寄奴。 3.热逼营血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排脓。 方药:清营汤合清火消毒汤加减。 水牛角 生地 丹参 金银花 连翘 黄芩 黄连 栀子 龙胆草 紫花地丁。 加减:抽搐加羚羊角、钩藤;发斑加紫草、丹皮;脓液稀薄加黄芪、当归。 三、抗生素疗法 1.早期联合应用两种抗生素,如新型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 2.根据脓汁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更换抗生素。 四、切开引流 1.当皮肤出现暗红及漂浮感时,应早期切开引流。 2.每个切口长约1~1.5cm,间距不能小于2cm,以免皮肤血运不佳坏死。切口要多,可遍及炎症病区,切至炎症和健康皮肤交界处,边切边填塞凡士林纱条以止血,外加纱布和棉垫压迫包扎。 3.切开后应每日换药一次,室温在25℃以上,可用40℃~42℃生理盐水浸浴清洗伤口内脓汁,改善局部血运,促使肉芽生长。 4.如坏死皮肤已脱落,浸浴后可用紫外线照射局部创面。 五、植皮治疗 如有大片皮肤坏死留有较大创面时,可行植皮以缩短愈合时间,防止败血症和晚期瘢痕挛缩的发生。 六、支持疗法 多次少量输新鲜血浆或全血,并注意热量补充,可酌情补充人血白蛋白、水解蛋白等以促进伤口愈合。 七、其他疗法 1.三黄散:大黄、黄芩、黄柏各5g,研为细粉,用清茶水调和,敷于肿处,每日2次,用于局部红肿痛热。 2.珍珠散:珍珠1g,轻粉60g,煅石膏200g,冰片4g,共为细末,撒于创口,每日换药1次。用于久溃不收口的皮下坏疽。 八、中成药 1.梅花点舌丹:每次0.2粒,每日3次内服,用于皮下坏疽未溃者。 2.紫金锭:每次0.1g,每日3次口服,用于痈疽。 九、单方验方 1.白玉散:滑石25g,寒水石50g,共为细末。同时取醋或水调匀,涂于患处,用于皮下坏疽未溃。 2.大青叶散:大青叶、鱼腥草各5g,穿心莲、牛蒡子各3g,水煎成15ml,每次5ml,每日3次内服。用于皮下坏疽初期。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紫花地丁能使血管血流量增加,血流加快,并能增强血液纤溶活性,使血小板聚集性下降,并能改善坏疽病人血液的高凝状态,阻抑血栓的形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