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子 【生卒】:生卒年不详 【介绍】: ❶ 人名(生卒年不详) 先秦时期哲学家。 相传是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北魏李暹谓文子姓辛名钘,即范蠡之师计然,其说不可考。哲学上继承老子有关道的论述,认为作为宇宙本原的道就是气,气的分化交感而形成天地万物及人类自身,“阴阳陶冶万物,皆乘一气而生。”(《文子·下德》以下只标篇名)对老子有关无为的思想多有发挥,指出无为并非以静代动,而是排除主观偏见,遵循客观规律,“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自然》)特别重视顺因,“能因即无敌于天下矣。”(同上)亦即审时度势,顺应客观外界的变化,与之推移。 肯定矛盾的相互转化,“阳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上德》)提醒人们防满戒盈,避免乐终而悲。 其思想颇为驳杂,除道家学说外,对儒、法等家思想亦多有吸取。后世对其理论多有推崇,韩非曾引述其说(见《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淮南子》一书亦多有借鉴,晋代葛洪则称赞他勤于思考,能体会老子思想之精妙(见《抱朴子·至理》)。其著作《文子》,今存于世。 道家著作。又称《通玄真经》。《道藏》本,12卷。文子撰,或谓文子姓辛名钘,老聃弟子。 唐徐灵府注。以老子的道论为纲,或援引《老子》之文,或假托老子立言,阐发老子及道家思想。 全书12篇,篇题多有取自《老子》者。《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袭用《老子》第38章语。《微明》、《自然》出自《老子》第25、36章。《道德》也是借鉴《老子》一书用语。 《道原》之名,《黄帝四经》亦有之。《符言》与《列子·说符》相类。 此外还有《精诚》、《十守》。全书内容庞杂,可分前后两部分。自《道原》至《自然》,围绕道和德立论,概括道的属性,论述对道的领悟和实践,明确道与德的关系,揭示道即自然,阐明什么是上德,以及怎样才算理解微明之义。 《下德》至《上礼》四篇,综述立身治国的不同层次,说明仁义礼薄于道德,同时又谈王霸之道,肯定仁义礼在治国中的作用。 各篇体制不一,大多为政论体。然《上德》颇类《韩非子·内储说》、《淮南子·说山训》,开连珠体之先河。 《道德》篇有与《商君书》相似的内容。全书文句与《淮南子》雷同之处甚多,其真伪唐宋以来向有争议。传统看法认为此书抄录《淮南子》,成书于《淮南子》以后。 然韩非已引述文子之言:“夫赏罚之为道,利器也,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韩非子·内储说上》)战国时当已有书流传,故韩非得以援引。今人据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竹简所存《文子》残篇断定,书作于战国,西汉时广为流行。 《汉书·艺文志》著录九篇,班固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现此书亦有平王问(指楚平王),可能即是《汉书·艺文志》所录,至少包括其中部分内容。《随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为12卷。唐魏征将其摘要编入《群书治要》卷五十三。唐玄宗时诏为《通玄真经》,列为道教经典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