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巴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巴豆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刚子、老阳子、巴果。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种子。常绿乔木,高6~10米。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柔毛或几无毛;二年生枝灰绿色,有不明显黄色细纵烈纹。叶互生;叶柄长2~6厘米;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3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主脉3出;托叶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上部著生雄花,下部著雌花,亦有全为雄花者;花梗细而短,有星状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内面密生细的绵状毛,雄蕊15~20,著生于花盘边缘上,花盘盘状;雌花花萼5裂,无花瓣,子房圆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状毛,花柱3枚,细长,每枚再2深裂。蒴果长圆形至倒卵形,有3钝角。 种子长卵形,3牧,淡黄褐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根(巴豆树根)、叶(巴豆叶)、种皮(巴豆壳)以及种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药用,见专条。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果壳,收集种子,晒干。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约1~1.5厘米,直径约6~9毫米,厚约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在种脐的一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落。 合点在另一端,合点与种阜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方形,种皮薄而坚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包膜状银白色的外胚乳。 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中央有菲薄的子叶2枚。 胚根细小,朝向种阜的一端。气无,味微涩,而后有持久辛辣感。 主产四川、广西、云南、贵州。以四川产量最大,质量较佳。 炮制时: 味辛,性热,有毒。入胃、大肠经。 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大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本草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耳聋,喉痹,牙痛,通关利窍。”内服:入丸、散,0.15~0.3克(用巴豆霜);外用:绵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❶ 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3克,轻粉1.5克。放于四、五层纱布上,贴在肚脐上,表面再盖二层纱布,经1~2小时后感到刺痒时即可取下,待水泻。若不泻则再敷(《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熟,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1丸,水下,欲吐者服2丸(《千金方》)。 种子含巴豆油34%~57%,其中含巴豆油酸,巴豆酸,以及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巴豆油酸、巴豆酸等所成的甘油酯,巴豆醇-12,3-二酯,巴豆醇三酯。 巴豆油中的巴豆醇二酯有10多种,都有不同程度的致癌作用。巴豆醇酯是巴豆树脂中的主要成分。种子还含一种毒性球蛋白称巴豆毒素,以及巴豆甙(2-羟基-6-氨基嘌呤核糖甙)、生物碱、β-谷甾醇等。 药理实验表明: ❸ 治疗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取苹果1只洗净,用小刀挖1个洞,将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将苹果盖严,蒸后放凉,取出巴豆仁吃苹果。成人每日1个,可连服数周,服后有止喘,祛痰作用。 ❺ 治疗神经性皮炎:取巴豆去壳1两,雄黄1钱,磨碎后用3~4层纱布包裹,每天擦患处3~4次,每次1~2分钟,直至痒感消失,皮损消退为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