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菩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菩萨pú sà(字)宇文导,北周人,封饶阳县侯。 菩萨 菩萨佛教术语。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正确觉悟的意思;萨埵是广大生灵的意思,指既能正确认识自己本心,又能普渡众生去佛界者,其地位仅次于佛。信奉大乘佛教的僧人或居士(在家修行者)有时也被尊称为菩萨。 ☚ 邷么儿 翠微 ☛ 菩萨 菩萨晋支遁《四月八日赞佛诗》:“菩萨彩灵和,眇然因化生。”佛教名词。菩提萨埵的简种。法藏释:“菩提,此谓之觉; 萨埵,此曰众生。此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指佛教修行者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智慧,利益众生,于未来可以成就佛果的高级修行者。 ☚ 婆罗门 菩提 ☛ 菩萨 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萨要比佛低一格,佛是修行至最高果位,包括:①自觉,使自己觉悟;②觉他,使众生觉悟;③觉行圆满。菩萨有自觉和他觉,而缺觉行圆满。菩萨分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等。弥勒菩萨就是在中国一般寺院中供奉的喜笑颜开的胖佛像,都称为弥勒佛。弥勒佛是三世佛之一的“未来佛”。文殊菩萨在中国一般寺院中供奉的都塑成头发结五髻,骑狮子,手拿宝剑,形象表示智慧。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普贤菩萨在中国一般寺院中塑像多骑一大象,在佛教中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的右胁侍,专司“行”,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观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简称。因唐太宗时,“世”字为唐太宗李世民所避讳故减去“世”字,称“观音”。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佛教称其是大慈大悲菩萨,相传,遇灾难之人,只要口念“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他就前往相救。观音的形象有多种,有“六观音”,“七观音”。在中国佛教寺院中,观音塑佛大多是女像。观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他用智慧之光普照一切,去除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地藏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之委托,在释迦牟尼已灭,弥勒佛未生之前,由地藏菩萨尽力度众生,拯救苦难。 菩萨 菩萨佛教名词。菩提萨埵的简称。法藏释:“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此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指佛教修行者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智慧,利益众生,于未来可以成就佛果的高级修行者。可旻《渔家傲·赞净土》:“四十八,众生尽度成菩萨。” ☚ 菩提 缁衣 ☛ 菩萨 菩萨佛教“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意为 “觉有情”、“道众生”等,即以佛道成就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翻译名义集》引法藏释: “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菩萨的修行称作“菩萨行”;其教法以达到佛果为目的,称“菩萨乘。”佛典中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然大乘佛教世俗也将僧侣、居士尊称为“菩萨”,如第五十回: “(薛姑子)便叫月娘是在家菩萨,或称官人娘子,月娘甚是敬重他十分。” ☚ 布袋 戒行 ☛ 菩萨púsà❶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 菩萨púsà❶ 〈名〉指佛教中有一定修行、地位仅次于佛的人。 菩萨进庙烧香拜菩萨,求得神灵保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菩萨”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总不能说菩萨就是菩萨,和尚就是和尚吧?“和尚”是具体的僧人,他们是 “尚和”的人,崇尚和谐、与世无争的人; 而 “菩萨”则不是具体的 “人”,而是抽象的 “神”。菩萨本来称为 “菩提萨埵”,菩提的意思是佛道,萨埵的意思是成就众生,“菩提萨埵”就是佛道成全众生。后来,人们省掉 “菩提萨埵”中的“提”、“埵”二字,便说成 “菩萨”,一直沿称于后世。“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 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菩萨”是在人们 “六道轮回”中,慈悲为怀、救苦救难而成全人们的。 菩萨佛家语。梵语。菩提萨 的简称。意译“觉有情”,即“上求菩提 (觉悟)、下代有情 (众生)”的人。原为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广泛用作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一般对所崇拜的神像,也称为菩萨。参阅《释氏要览·三宝》、《翻译名义集·三乘通说》。 菩萨púsà❶ 〈名〉 喻指心肠好的人。 菩萨púsà〈名〉喻指有权力的神通广大的人。 菩萨pú sà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的意思为正,萨埵的意思为众生;言既能自觉本性,又能普度众生。比喻心肠慈善的人。如:菩萨心肠。 菩萨(pú·sà)<名> 菩萨pú sà❶佛教指修行达到的境界仅次于佛的人:西方有位大光明普照~,专管照耀阴暗邪祟。(二五·565)正闹的天翻地覆没个开交,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念了一句“南无解冤孽~”。(二五·577)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神佛諸界部 > 三乘 > 菩薩 菩薩 púsà 梵語“菩提薩埵”的省稱。菩提意爲正覺、佛道,薩埵意爲衆生、有情。佛教稱自覺佛性,又以佛道覺悟衆生者爲菩薩。羅漢修行精進,便成菩薩,位次於佛。如觀音、普賢、文殊、地藏皆爲菩薩。晉·僧肇《注維摩經》:“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衆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唐·玄奘譯《佛地論》二:“緣菩提薩埵爲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廣弘明集》卷十引《叙任道林辨周武帝除佛法詔》:“是知帝王即是如來,宜停丈六。王公即是菩薩,省事文殊。”《西厢記》第一本第一折:“遊了洞房、登了寳塔,將迴廊繞遍。數了羅漢,參了菩薩,拜了聖賢。” 菩萨【同义】总目录 上士菩萨开士 好人 好人淑士 另见:美人 仁爱 恩惠 善良 帮助 为善 做好事 ☚ 好人 优秀的人 ☛ 佛 佛佛 觉皇 觉王 觉帝 梵帝 梵皇竺干 另见:佛寺 供奉 朝拜 ☚ 主一方的天神 灵魂 ☛ 菩萨唐末回纥首领。时健俟斤子。劲勇有谋,每对敌临阵,身先士卒,以少胜多,所向披靡,常以战阵射猎为务,故下皆畏附。其母乌罗汗主知争讼之事,平反严明,部内齐肃,回纥由此强盛。贞观初年,与薛延陀共攻突厥北边,颉利可汗遣子欲谷设将兵十万讨之,他自率五千骑破之于马鬣山,追北至天山,俘其部众,威震北方,号“活头颉利发”,建牙于独乐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土拉河)上。后病卒。 菩萨在佛教寺庙中大都供奉菩萨。沈阳般若寺有四大菩萨画像,北塔法轮寺则有十尊菩萨画像。菩萨是“菩提萨陲”的略称,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经典上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有男像,也有女像。其品位仅次于佛。北塔法轮寺除有上述四尊菩萨外,还有日光、月光菩萨,大势至、除盖障、慈氏、虚空藏等。 菩萨回纥首领。姓药罗葛,为时健俟斤之子。唐贞观元年(627)继位。曾与薛延陀首领夷男联兵反抗东突厥汗国颉利可汗的统治。颉利可汗发兵10万征讨回纥,菩萨率精兵5000迎敌,大败东突厥。薛延陀汗国时,回纥依附于之。 菩萨佛教神祇名号。梵文“菩提萨埵”音译的略称,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者。最早是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道时的称号,后来泛指大乘思想实行者。在佛教中,菩萨地位仅仅次于“佛”。在佛经中所提到的著名菩萨有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弥勒、大势至、金刚手、除盖障菩萨等。 菩萨约627—646在位唐代回纥初兴时的第二任首领。特健俟斤之子。轻勇有胆气,善筹策,每对敌临阵,必身先士卒,以少制众,其部落以为贤而推选为“阙俟斤”。贞观元年(627),亲率骑兵五千,并联合薛延陀,追击东突厥十万骑,大败于马鬣山(今甘肃境内)。后率部众南迁,建牙独乐水(今土拉河),自称“颉利发”(突厥语,意为大首领),与薛延陀平分漠北。三年首次向唐朝贡,献方物。四年灭东突厥。 菩萨满族在清代吸收为萨满祭祀朝祭神。参见“朝祭”条。 菩萨 菩萨回纥首领。药罗葛(yarlaqar)氏,时健子。约616—636在位。有勇有谋,嗜猎射,战必身先,所向辄摧破,故下皆畏附。原曾为时健所逐,时健死,部人以之贤能立为主。唐贞观元年(627),与薛延陀侵突厥北边,突厥颉利可汗遣子欲谷设率十万骑讨之,菩萨领五千骑与战破之于马鬣山,追击至天山,大俘其部人,声震北方。附于薛延陀,相为唇齿,号“活颉利发”。树牙独乐水上。贞观三年朝唐,献方物。其母乌罗浑主知争讼,平决严明,部内齐肃。回纥自此始兴盛。 ☚ 特健 吐迷度 ☛ 菩萨 菩萨亦称“菩提萨埵”、“圣士”、“大士”、“开士”、“超士”等。指用各种佛道去成就众生,而富有无上觉悟的慈悲者。其修行具有“自觉”、“觉他”二品位,但缺“觉行圆满”,故成就仅次于佛。汉化菩萨的造像大致与佛相仿,但顶无肉髻,其量度为佛的十分之九。 ☚ 竖三世佛 四大菩萨 ☛ 菩萨梵文Bodhisattva音译“菩提萨埵”之略。意为“觉有情”、“道众生”。又译“开士”、“大士”等。佛教指发提心,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者。大乘佛教泛称出家僧侣或居士。 菩萨唐末回纥首领。劲勇有谋,每临战阵,身先士卒,以少胜多,所向披靡,常以战阵射猎为务,下皆畏附。其母乌罗汗主争讼之事,平反严明,部内齐肃,回纥由此强盛。贞观元年(627年)与薛延陀共攻突厥北边,颉利可汗遣子欲谷设将兵10万人讨之,他自率5000名骑兵破之于马鬣山,追至天山,俘其部众,威震北方,号“活头颉利发”。 菩萨 菩萨菩萨,梵文是菩提萨埵,意译有“觉有情”、“道众生”,旧译有高士、大士、无双、 大圣等。 《翻译名义集》 引智𫗱的解释为 “用诸佛道,成就众生,” 故名“菩提萨”埵; 引法藏的解释为 “菩提,此谓之觉; 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意义就是能求最高觉悟 (佛道),教化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其地位仅次于佛。这种 “自利利他”、“普渡众生” 的思想是大乘佛教所特有的。 ☚ 释迦牟尼 观音 ☛ 菩萨 菩萨回纥首领,姓药罗葛,名菩萨,为时健俟斤之子。贞观初年(公元627年)前后,时健俟斤死后继位,为人雄健勇敢,每次战斗,必定身先士卒,又善出谋划策,常能以少胜多,回纥因此更强。与薛延陀首领夷男联兵反抗东突厥汗国颉利可汗的统治。颉利可汗遣其子欲谷设率兵10万征讨回纥,菩萨率精兵5000迎敌,大败东突厥于马鬣山。薛延陀汗国时,回纥依附于薛延陀,菩萨号称“活颉利发”,位居各属部之首。 ☚ 时健俟斤 吐迷度 ☛ 菩萨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陲之简称,意为觉悟有情,后世将自利利他之人称为菩萨。菩萨具有菩提心即能够对众生拨苦予乐,俗称大慈大悲。在佛教修行果位中,介于阿罗汉与佛之间,比阿罗汉心行宏大,但不如佛觉行圆满。大乘佛教提倡入世修行的菩萨精神,通过六度(又称六波罗蜜即度众生的六种办法:❶布施, ☚ 释迦牟尼 玄奘 ☛ 菩萨 菩萨菩萨,梵文是菩提萨埵,意译有 “觉有情”、“道众生”,旧译有高士、大士、无双、大圣等。《翻译名义集》引智的解释为 “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引法藏的解释为 “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意义就是能求最高觉悟 (佛道),教化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其地位仅次于佛。这种 “自利利他”、“普渡众生”的思想是大乘佛教所特有的。 ☚ 释迦牟尼 观音 ☛ 菩萨菩薩pú sà梵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简称,位次于佛。意译为“觉有情”、“发大心的人”。菩提为正觉,萨埵为众生,谓既能自觉本性,又能普度众生。《温症癍疹辨证·刘雅士序》:“许君济川,菩萨其心,扁卢其术,四十年来所全活者,指不胜屈。” 菩萨pu sa❶Bodhisattva 菩萨Bodhisattva;Buddhist image 菩萨Bodhisattva 菩萨?—6367隋代回纥第二代首领。药罗葛氏。※特健俟斤子。才勇有谋,嗜猎射,善战,临战对敌,必身先士卒,所向皆破,为众所畏服。早年与父不知,被逐。约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被族人拥为首领。依仗其母乌罗浑主争讼之事,赏罚严明,部内齐肃,势渐盛。唐贞观元年(627),联合薛延陀攻东突厥颉利可汗,以5千骑破突厥主将欲谷设之10万兵于马鬣山(今甘肃境内),乘胜追击,北至天山,声震北方,号“活颉利发”(突厥语,意为“大首领”)。建牙帐于独乐水(又作独洛河,今蒙古境内土拉河),势力日盛,与薛延陀分统漠北,雄踞一方。贞观三年(629),首资遣使赴唐献方物。四年(630),随唐军灭东突厥。约于十年(636)左右卒。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谓既能自觉本性,又能普渡众生,罗汉修行乃成菩萨,位次于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