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岩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岩陀 【概况】: 基源 为虎耳草科鬼灯檠属植物西南鬼灯檠的根状茎。 鬼灯檠属全世界约6种;中国有5种。有2种供药用。 原植物 西南鬼灯檠Rodgersia sambucifolia Hems1.,又名野黄姜(《贵州草药》,九月岩陀、红姜(云南)。 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高30~90cm;根状茎粗状横生,紫褐色;茎草质,圆柱形,紫绿色,幼时被粗毛,后变无毛,不分枝。 叶基生与茎生,羽状复叶,有时茎最上部的为单叶,小叶3~9片,侧生小叶为对生,狭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6~18cm,宽3~5cm,顶端短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牙齿,上面儿无毛,下面疏生短柔毛;叶柄基部宽展。聚伞花序蝎尾状组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长20~30cm,花梗长2.5~5cm,密生短柔毛;花直径6~9mm;萼筒很短,略呈陀螺形,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长3~6mm,粉红色或白色;花瓣无,雄蕊10枚,花丝线形,花药近于挛生;子房半下位,宽圆锥形;心皮2,下部合生,花柱2,柱头头状。 蒴果紫红色。(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24页.图197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800~3000m的高山杂木林中阴湿处或岩石旁。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 【生药】: 采集 秋冬季采挖,除去泥土、粗皮及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 药材主产于云南北部和四川西南部。 鉴别 性状 根茎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8~20cm,直径1.5~6cm。表面褐色,常有纵皱纹,上侧有数个黄褐色茎痕,一端有残留叶基和黑褐色苞片及棕色长绒毛,下侧有残存须根及根痕。 质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粉红色,有纤维状突起及多数白色闪亮小点。气微,味涩、苦。以条粒、断面黄白色或粉红色、质坚者为佳。 显微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细胞15~25列,扁平长方形。皮层明显,偶有根迹维管束。维管束外韧型,常大小相间,断续环状排列,有的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木质部内侧的导管中常含黄棕色物质,束内形成层明显。射线宽窄不一。髓宽大,有髓周维管束散在,其韧皮部位于内侧,木质部在外侧,有时环髓排列。薄壁组织中充满淀粉粒,有草酸钙针晶束。 (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424页.图320) 理化 取本品粉末1g,置50ml带塞锥形瓶中,加甲醇10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矮茶素为对照品,氯仿-乙酸乙酯-甲酸(5∶4∶2)为展开剂,喷50%硫酸乙醇液,105℃烤10分钟。除矮茶素及其相应斑点为暗绿色外,其余均为淡红棕色或淡棕红色。(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424页.图321)。 【化学】: 含岩白菜素。 参考文献 中药志.第2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22 【药性】: 性味 苦、涩,凉。 ❶ 《中药大辞典》:“苦、微涩,凉。” 功效 活血调经,祛风止痛。 主治 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刀伤出血。 ❶ 《贵州草药》:“行气,活血调经。治劳伤咳嗽、疼痛,跌打疼痛,月经不调。”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外用:研末撒或研末调敷。。【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贵州草药》:“治劳伤疼痛:野黄姜、紫金连各15g,见血飞、三角风各30g,大血藤45g,小血藤、矮陀陀各60g,泡酒1500g。早晚各服1次,每次30g。” 单方应用 ❶ 《云南中草药选》:“治刀伤出血:岩陀,研细粉撒伤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肠炎,痢疾,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岩陀15~30g煎水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