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孔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孔伋 【生卒】:公元前493—约前406 【介绍】: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 字子思、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 他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诚”说成是世界的本源,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 生于周敬王二十七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年前后。相传《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是他的著作。 孔伋给性提出的命题是:“天命之谓性”。 性有两个方面:一为物性,一为人性。物性就是万物的自然本性,由“自然的天”所赋予;而人性则不仅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也有其社会性的一面,由“人伦的天”所赋予。 这样,他便把天命和人性合二为一,赋予了人性问题以唯心先验论的色彩。他认为,人性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处。所以他又提出:“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循著人性自我发展的规律去尽量发挥人性(即所谓“尽人之性”)。 孔伋从“中庸”观出发,在情方面提出的命题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两句话据朱熹解释:“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这一情感中和说,对后世影响颇大。 孔伋很重视学习,认为“好学近乎知”。 他在孔子论述学习问题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程加以系统化,分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阶段或步骤。 他勉励人们在学习中,必须给自己提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严格要求,必须具有“弗能(知、得、明)弗措”的决心和勇气。 这样,才能通过学习,达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境地。此外,孔伋也提倡笃志好学、好问好察、执其两端、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