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女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女萎 【名称出处】:李当之《药录》 【概况】: 异名 千里光(苏州),白木通(安徽、湖南),一把抓(浙江)。 基源 为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女萎的全草及根。 原植物 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又名钥匙藤、一把抓(浙江),百根草(福建)。 形态 藤本。小枝和花序梗、花梗密生贴伏的短柔毛。3出复叶,连同叶柄长3~7cm;小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2.5~8cm,宽1.5~7cm,背面疏生短柔毛,常有不明显3浅裂,边缘有锯齿。圆锥状聚伞花序多花;花直径约1.5cm;萼片4,白色,狭倒卵形,两面有短柔毛;雄蕊花丝比花药长5倍。 瘦果纺锤形或狭卵形,长3~5mm,顶端渐尖,有柔毛,宿存花柱长约1.5cm。花期7~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8卷,193页,图版28)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野林边。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 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取地上茎,剥去粗皮,切段,晒干。 贮截 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 全草含槲皮素(Quercetin)、有机酸、甾醉及少量生物碱[2]。根含3-0-乙酰基齐墩果酸(3-0-Acetyloleanolic acid)、齐墩果酸和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3]。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387 [2] 江苏药材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65:1 [3] CA 1974;80:118247r 【药性】: 性味 辛,温。 有小毒。 ❶ 《唐本草》:“辛,温。” ” 功效 补气升阳,消炎消肿,利尿通乳。 主治 泻痢脱肛,惊痫寒热,妊妇浮肿,筋骨疼痛,尿路感染,乳汁不下。 ❶ 《药录》:“止下,消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外用:烧烟熏。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女萎膏(《太平圣惠方》)治疠疡斑驳方:女萎、白芷、附子、木香、鸡舌香各15g,麝香3g。 上5药研细和猪膏250g,煎焦黄去渣,入麝香搅匀即成。先以物摩患处小伤,敷上此膏。 ❷ 《湖南药物志》:“治筋骨疼痛:女萎藤15g,蔓性千斤拔15g,路边荆9g,老钩藤6g。水煎服。 ” ” 单方应用 ❶ 《产乳集验方》:“治久痢脱肛:女萎(切)30g,烧熏之。” 食疗 《福建药物志》:“女萎15g,通草6g,沙参9g。炖猪脚服。治乳汁不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