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青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青根 【名称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概况】: 异名 淡婆婆(《植物名实图考》),山靛(福建),野靛青(浙江)。 基源 为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大青的叶和根。大青属约400种;中国约34种、6变种。 原植物 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Clerodendrum amplius Hance;Clerodendrum formosanum Maxim.),又名路边青(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山靛青(江苏、浙江),野靛青(浙江),臭冲柴(湖南、江西),鸡屎青、猪屎青(广东、广西) 历史 大青一名《别录》始载,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述,《纲目》载:“处处有之,高二三尺,茎圆。叶长三四寸,面青,背淡,对节而生,八月开小花,红色成簇,结青实如大胡椒,九月色赤。 ”《植物名实图考》亦载有:“大青叶长四五寸,开五瓣圆紫花,结实生青熟黑,唯实成时花瓣尚在,宛似托盘……。”按上述及后者所绘之图应为本种。 但现代医药书籍均将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une称大青。按考证,历代本草所载大青的正名应为本种。 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枝黄褐色。单叶对生,叶柄长1~8cm;叶片纸质,长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20cm,宽2.5~9cm,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全缘,顶端渐尖或急尖,背面常有腺点,侧脉6~10对。 聚伞花序伞房状,生于枝顶或叶腋,长10~16cm,序宽20~25cm;苞片线形,长3~7mm,花小,具橘香味;花萼杯状,外面被黄褐色短毛及腺点;花冠白色,外面疏被毛及腺点,花冠管长约1cm,顶端5裂,裂片近卵形,长约5mm;雄蕊4,花丝长约1.6cm,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子房4室,每室1胚珠。果球形或倒卵形,直径5~10mm,绿色,熟时蓝紫色,宿萼红色。 花果期6月至次年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98页.图514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平原、溪谷旁、丘陵及山地林下。 分布于华东、西南(除四川以外)及河南、湖北、湖南。朝鲜、越南、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除去杂质及泥沙,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 叶含蜂花醇(Melissyl alcohol)、正-二十五烷、γ-谷甾醇、大青甙(Cyrtophyllin),即5-羟基-3,6,3’,-三甲氧基黄酮-4’-0-半乳糖甙[1]。 大青酮A、B、C(CyrlophylloneA.B.C)等[2]。 附 全草含异戊烯聚合物、半乳糖醇、鞣质、豆甾醇等。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07 [2] 田晓东研究生论文,中国药科大学,1992 。【药理】:本品所含大青甙具有明显的利尿和抗炎作用。 大鼠ig给药400mg/kg,有利尿作用,此剂量的抗炎作用与保太松相当。LD50小鼠ip为5g/kg,ig>8g/kg。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80;11(6):268 。【药性】:性味 苦,寒。 ❶ 《陆川本草》:“微苦,凉。”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主治 乙脑,流脑,感冒高热,头痛,肠炎,痢疾,斑疹,黄疸,齿痛,鼻衄,咽喉肿毒。 ❶ 《植物名实图考》:“治偏头风。”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中医药研究资料汇编》:“治麻疹以后之烦乱,咳嗽痰多:大青根30g,淡竹叶15g,桑叶6g,栀子15g。煎汁代茶。” 食疗 ❶ 《福建民间草药》:“治风湿性关节痛:大青根30~60g,猪脚1只,酌加酒、水各半,炖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