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❶《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属胆寒者。 ❷《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方。半夏、竹茹、枳实 (麸炒) 各二两,陈皮三两,炙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治证同上。现多用于胆虚痰热上扰,症见不寐,胸闷,口苦,痰涎; 近代也用于冠心病的心悸、心区痛属痰热内郁者,及痰热内扰而致的眩晕、心悸、失眠的神经衰弱症。 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半夏、麦门冬各一两半,茯苓二两,炒酸枣仁三两,炙甘草、桂心、远志(姜汁炒)、黄芩、萆薢、人参各一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糯米,水煎服。治胆虚寒,眩厥,指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虚劳虚扰,喘满,浮肿,不睡。 ❹《世医得效方》卷九方。半夏、竹茹、枳实(麸炒)各二两,陈皮三两,炙甘草、人参各一两,茯苓一两半。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并治惊悸自汗,遇事易惊。如未效,加远志、五味子各一两,酸枣仁 (蚌粉炒) 一两。 ❺《婴童百问》卷二方。半夏、枳实、酸枣仁各二钱半,茯苓五钱,橘红、甘草各一钱半。为粗末,每服一钱,入竹茹、姜、枣少许,水煎服。治心悸烦躁不得眠。若腹痛加芍药。 温胆汤 《外台秘要》卷十七【组方药物】 生姜12克 半夏6克(洗) 橘皮9克 竹茹6克 枳实2枚(炙) 甘草3克 【制剂用法】 上药6味,切碎,以水1.6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3次温服。 【主要功效】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适应病证】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 【临床验证】 1.精神病:以本方适当加减,治疗重症精神病149例,其中主要为精神分裂症。结果:痊愈117例,基本治愈2例,好转24例(《浙江中医杂志》1958,5:5)。以本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65例。结果:显效119例,好转43例;总有效率为98.2%(《山东医学院学报》1978,3:61)。2.失眠:以本方治疗50例,全部治愈。服药最少3剂,最多20剂(《辽宁中级医刊》1978,6:51)。3.更年期综合征及女性节育术后神经官能症:以本方治疗77例。治愈56例,占72.7%;好转21例,占27.3%(《赤脚医生杂志》1979,1:15)。4.美尼尔氏综合征:治疗62例。服药1~3剂后,症状迅速缓解,获得满意疗效(《新医药学杂志》1978,7:44)。5.嗜睡症:以本方治疗痰热内蒙而嗜睡者5例,均获治愈(《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1:27)。6.其他:亦有报道以本方加淡芩等治高血压症;以本方加归、赤芍、夏枯草、昆布、忍冬藤、柴胡、地龙治结节性脂膜炎;以本方加参、术、苓、升治重症肌无力各1例,均愈(《内蒙古中医药》)1989,2:29)。 【方义分析】 此为临床常用方。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主药;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为辅药;陈皮理气燥湿而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助化痰为佐;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故适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
温胆汤 《三因方》卷八【组方药物】 半夏(汤洗去滑) 麦门冬(去心)各45克 茯苓60克 酸枣仁90克(炒) 炙甘草 桂心 远志(去心,姜汁炒) 黄芩 萆薢 人参各30克 【制剂用法】 上药10味,锉散。每服12克,用长流水1升,加糯米适量,煮沸,扬二三千遍,澄清,每用300毫升,再入药煎至21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主要功效】 化痰和胃,养心安神。 【适应病证】 痰饮内阻,心神失养,惊恐失眠,头目眩晕。
温胆汤 《世医得效方》卷九【组方药物】 半夏 竹茹 枳实各60克(麸炒,去瓤) 陈皮90克 甘草30克(炙) 茯苓45克 人参30克 【制剂用法】 上药7味,锉散。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空腹时服。未效,加远志(去心)、姜汁、炒北五味子各30克,酸枣仁30克(蚌粉炒入)。 【适应病证】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及惊悸自汗,触事易惊者。
温胆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组方药物】 远志 枣仁 茯神 当归 川芎 钩藤 半夏 广皮 甘草 香附 茯苓 【制剂用法】 上药11味,水煎服。 【适应病证】 妇女经行,卒遇惊恐,因而胆怯,神志失守,经血忽闭,面青筋搐,口吐涎沫。 温胆汤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6克组成。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悸动不宁,癫痫等证。热重者,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 ☚ 导痰汤 小陷胸汤 ☛ 温胆汤wēndǎntāng《千金要方》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生姜四两, 甘草一两(近代方有茯苓)。水煎, 分三次服。功能清胆和胃, 除痰止呕。治胆虚痰热上扰, 症见虚烦不眠、胸闷、口苦、呕涎。 温胆汤 温胆汤本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方由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组成。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功能清胆和胃,除烦止呕。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兼见惊悸、胸闷、口苦、呕涎等。胆为奇恒之腑,藏清净之汁,内寄相火。病后胆虚气寒,疏泄不利,胃气因而不和致生痰涎。本方所治证属痰气互阻,气郁化火,虚火上扰心神,故虚烦不得眠,或为惊悸,或为口苦呕涎。治宜温胆和胃,化痰清热。方中陈皮、半夏和胃化痰,理气散结,和胃降逆;生姜开郁化痰,和胃止呕;枳实下气消痰,散结消痞;更加竹茹清热除烦,化痰降逆,甘草益气和中。诸药相合,则胆得疏泄,胃和痰消,解郁除烦,止呕定惊而夜寐能安。适用于痰涎与虚热上扰而致的虚烦不得眠,以及惊悸、呕吐等。以舌苔白滑腻,脉来细弦或滑,喜唾痰涎,烦闷不安为辨证要点。 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卷九) 半夏、竹茹、枳实(麸炒,去穰)各二两,陈皮二两,甘草(炙)一两,茯苓一两半,人参一两。上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食前服。未效,加远志(去心,姜汁炒)、五味子各一两,酸枣仁一两蚌粉炒入。功能除烦安神。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又治惊悸自汗,触事易惊。 十味温胆汤(《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 半夏(汤泡)、枳实(麸炒)、陈皮(去白)各二钱,白茯苓(去皮)一钱半,酸枣仁(炒)、远志(去心,甘草汁煮)、五味子、熟地黄(酒洗,焙)、人参(去芦)各一钱,粉草(炙)半钱。水二钟,生姜五片,枣一枚,煎一钟,不拘时服。功能清胆除烦,宁心安神。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兼治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 二陈汤 导痰汤 ☛ 00004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