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蓟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 异名 虎蓟(《本草经集注》),刺蓟(《日华子本草》),鸡项草(《本草图经》),鸡脚刺(《滇南本草》),野红花(《纲目》),恶鸡婆(《草木便方》),大牛喳口、山萝卜(《贵州民间方药集》),猪姆刺、六月霜、蚁姆刺(《福建民间草药》),牛口刺(《浙江中药手册》),驴扎嘴、马刺刺(《山西中药志》),马刺草(《中药材手册》),土红花(《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菊科蓟属植物蓟的全草或根。蓟属全世界250~300种,中国有50余种。 原植物 蓟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DC.,又名山萝卜(山东),大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地萝卜(广西) 历史 大小蓟始载于《别录》,列为中品,至《植物名实图考》才分列大蓟和小蓟,考历代本草记载大蓟,原植物并非一种。 《纲目》大蓟图及《植物名实图考》大蓟图(五)与蓟相似,而《救荒本草》的大蓟图与飞廉(ndrduus crispus L.)相似以至目前民间商品药材,在黑龙江、河北、内蒙古等地尚有以刺儿菜作大蓟用;云南以同属植物青刺蓟(Cirsium chlorolepis Petrak)的根作大蓟用;陕西、甘肃、青海等地以飞廉全草作大蓟用;山东还以猬菊[Takaikatzuchia lomonossowii(Trautv.)Kitag.et Kitam.]全草作大蓟用。 《中国药典》1977、1985、1990年版收载大蓟,原植物均为蓟。 形态 多年生草本,具纺锤状宿根。 茎直立,高50~100cm,有分枝,被灰黄色膜质长毛。基生叶有柄,叶片长圆形或披针状长椭圆形,长15~30cm,宽5~8cm;中部叶无柄,基部抱茎,叶片羽状深裂,边缘具刺,表面绿色,被疏膜质长毛,背面脉上有长毛;上部叶渐小。 头状花序单生,总苞下常有退化的叶1~2枚;总苞长1.5~2cm,宽2.5~4cm,有蛛丝状毛,总苞片多层,线状披针形,外层较小,顶端有短刺,最内层的较长,无刺;花紫红色,长1.5~2cm。瘦果长椭圆形,稍扁,长约4mm,冠毛羽毛状,暗灰色,比花冠稍短。花果期4~11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2页.图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2100m的山坡、林中、林缘、灌丛、草地、荒地、田间、路旁或溪边。 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在温暖湿润气候的地区和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而湿润的壤土上生长。 用种子繁殖,秋播或春播,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深2~3cm,直播。播时,需将种子拌入草木灰或细土后点播,每亩用种量500g。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逐次间苗,每穴留苗1~2株,并用人畜粪水追施1次,越冬前宜用堆肥或草木灰穴施。 采集 全草于夏、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晒干,以秋季采者为佳;根于8~10月采挖,除去泥土、残茎,洗净晒干。 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鉴别 性状 地上部分长约1m。 茎圆柱形,上部分枝,直径0.5~1.5mm,表面褐色或绿褐色,有数条纵棱,密生灰白色毛;质松脆,断面黄白色,髓部白色,疏松或中空。叶皱缩,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边缘具黄白色不等长的针刺,上表面灰绿色或黄棕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均具灰白色丝状毛。 头状花序顶生,圆球形或椭圆形,总苞桔黄色,苞片披针形,4~6层,表面微带紫黑色,管状花多脱落,冠毛羽状,黄白色。气微,味淡。 以色绿、叶多、无杂质者为佳。 根长纺锤形,稍弯曲,长5~15cm,直径2~10mm。 表面暗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质硬脆,易折断,断面较粗糙,皮部薄,棕褐色,有细小裂隙,木部类白色。气特异,味微苦涩。以粗壮、无须根、芦头者为佳。 显微 叶的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下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壁波状弯曲。 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3~5个。非腺毛4~18细胞,顶端细胞细长而扭曲,直径约7μm,壁具交错的角质纹理。 粉末:棕绿色,气微,味淡。 ❶ 多细胞非腺毛极长,完整者4~30余细胞,顶端1~2或数个细胞甚细长,皱缩扭曲,粗细悬殊,直径17~182μm壁厚3~14μm,有的细胞含黄棕色物。 ❻ 苞片上表皮细胞细长,直径8~15μm,壁厚2~3μm,有的含棕黄色物。 另可见果皮薄壁细胞、外果皮表皮细胞、纤维等。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42) 理化 取样品根粉末2g,加浓氨水8~10滴湿润后,加氯仿5ml冷浸过液,再于50℃水浴上湿浸4~6小时,滤过,滤液蒸干,加氯仿0.2ml溶解,点于硅胶G-0.5%CMC板上,单向展开2次,第1次以氯仿-甲醇(10:0.8)为展开剂,氨蒸气饱和下展开,展距10cm,取出凉干,放置约10分钟,第2次以氯仿-甲醇(3:1)为展开剂,展距5cm,喷以改良碘化铋钾试液,生物碱显橘红色斑点。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91) 加工炮制 ❶ 切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 切段(全草)或切薄片(根部),干燥。 此外,尚有炒制、醋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根含挥发油,成分有单紫杉烯(Aplotaxene)、二氢单紫杉烯、四氢单紫杉烯、六氢单紫杉烯[1]、乙酸蒲公英甾醇酯、α、β-香树脂醇乙酸酯、豆甾醇,β-谷甾醇[2]。 新鲜叶含柳穿鱼甙(Pectolinarin)[3]。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83;22(4):1030 [2]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7;227:140,144 [3] 药学杂志(日) 1959;79(10):1338 【药理】: 本品水浸剂、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对犬、猫、兔有降压作用[1]。根煎剂、全草蒸馏液或乙醇浸剂对致病性结核菌有抑制作用[2,3]。 参考文献 [1]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820-1961.科学出版社,1963:35 [2] 1971年度临床资料汇编.湖南省结核病防治院 1971;62 [3] 中国防痨杂志 1964;5(3):481 【药性】: 性味 甘、苦,凉。 ❶ 《别录》:“根,甘,温。” 归经 心、肝经。 ❶ 《滇南本草》:“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 凉血止血,散瘀消肿。 主治 衄血,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跌打损伤,痈疖肿毒,外伤出血。 ❶ 《别录》:“根,主养精保血。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 ”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捣汁或研末服。 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❶ 《本草品汇精要》:“忌犯铁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生地、大黄,治咯血,吐衄。 ❷ 配白茅根,治尿血,血淋。 ❹ 配大黄、桃仁,治肠痈。 ❺ 配金荞麦,治肺痈。 ❻ 配金银花,治疔疮疖痈。 ❽ 配山栀,治带状疱疹。 ❿ 配黄牛肉,治妇女干血痨。 ⑾配儿茶、血竭,治疗瘰疬。 ⑿配三七,治疗跌扑损伤。 ⒀配小蓟、槐花,治子宫出血。 ⒁配枇杷叶、杏仁,治咳嗽痰多不利。 方选和验方 ❶ 大蓟散(《世医得效方》)治饮啖辛热,热邪伤肺,呕吐出血而属肺疽者:大蓟根、犀角(镑)、升麻、炙桑白皮、炒蒲黄、杏仁(去皮尖)、炒桔梗各30g,甘草15g。 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5片,水煎不拘时服。 ❷ 大蓟饮(《不居集》)治衄血:大蓟根60g。 捣汁以酒和服无鲜者,以干者为末,每服10g,冰水调下。 用纸包,碗盖地上一夕,出火毒,藕汁或萝卜汁磨京黑100ml,食后调下。 ” 单方应用 ❶ 《圣惠方》:“治心热吐血,口干: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服100ml,频服。 ” ” ” ❻ 《福建民间草药》:“治疔疖疮疡,灼热赤肿:大蓟鲜根和冬蜜捣匀贴患处,日换2次。” ” ” ⑾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带状疱疹:大蓟、小蓟、鲜牛奶各适量。将大、小蓟放在鲜牛奶中泡软后,捣成膏,外敷。” ⑿《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上消化道出血:大蓟根150g(研细粉),白糖30g,香料适量,混匀。每服3g,每日3次。” ⒀湖南省结核病防治院《1971年度临床资料汇编》:“治肺结核:新鲜大蓟根,洗净,每日120g,加水400ml,文火煎至200ml,2次分服;或制成注射剂,每10ml含生药10g,作肌肉注射或气管内滴入。治程中个别服煎剂者感胃胀不适,加生姜、陈皮、法半夏等可以减轻。” ⒁大蓟降压作用研究小结(南京药学院1970):“治疗高血压病:取新鲜大蓟干根加水浸泡半小时,煎煮3次,每次煮沸半小时,滤液合并浓缩成每100ml相当于生药15g的煎剂,早晚各服1次,每次100ml。亦可用新鲜干根或叶制成浸膏片。根制片每日3次,每次4片,日量相当于干根30g;叶制片每日3次,每次3片,日量相当于干叶15g左右。 ” ⒂《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肾炎:大蓟根30g,中华石荠芋12g,积雪草、兖州卷柏、车前草各15g,加猪瘦肉适量,水炖,早晚分服。” 食疗 ❶ 《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五官科》:“治副鼻窦炎:鲜大蓟根90g,鸡蛋2~3个。2味同煮,吃蛋喝汤。忌吃辛辣等刺激食物。 ” 忌盐。”。 【医药家论述】: ❶ 李勣等《唐本草》:“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痈肿也。” 夫小蓟退热固以止血,而大蓟下气更是止血妙理,盖气之不下者,多由于阴之不降,以致阳亢而不下也,气下则血归经矣,此非气为血先之义欤。夫凉血者多滞,而此乃能行之,又不以降火为行,是从下气以为行也。即小蓟根,在《食疗本草》亦谓其养气,但力劣于大蓟耳。 以故行血者无补,而此乃能保之,特大蓟健养之力胜于保血者耳,是所谓不就血以为止者也。 ” 甄权谓主下血,亦殊未允。” 用此气味温和,温不致燥,行不过散,瘀滞得温则消,瘀块得行斯活。 恶露既净,自有生新之能,痈肿潜消,自有固益之妙。保养之说,义由此起,岂真具有补益之力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