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 创立于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并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教授学生。晋惠帝元康三年(293年)规定官至五品以上子弟许入国子学,而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子弟求学之所。 南北朝时国子学时立时废。 北齐时改国子学为国子寺。隋唐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 唐代国子学限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子孙入学,地位高于太学。宋之国子学亦称国子监,招收在京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明清时仅设国子监,兼具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的性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